謊言世界的救贖《拉提琴》
11月
14
2012
拉提琴(創作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1次瀏覽
王思婷

眼見不再為憑,因為,環境本身,就是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謊言所推砌而成。

本劇中心圍繞在謊言中,劇情則是架構在虛實之間,有些橋段光怪陸離,但台詞傳達出來的含意卻是深遠且發人省思。

序場2個女子的對話,普通到就像我們和朋友的一般對談,一人滿腹哀傷想吐露苦水,另一人卻總是自我中心頻頻插話,直到那一聲槍響,終於,萬籟俱寂。

故事是由一位外號劉三的中年男子,意外扯入一樁老友離奇自殺事件說起,從公開向大眾道歉開始,劉三在一夕之間成為代表「台灣社會人心冷酷」的大罪人。場一是由劉三以獨白方式娓娓道來故事緣起,其間,描述了當天發生情景外,也在向社會吶喊,包含自殺、包含輿論壓力、包含社會對男女的既定印象,也包含自我失衡。『我發覺,對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多,對那件事就理解得越少;你越是察覺事情的複雜程度,你越是被那個複雜性卡住,像是陷在沒有出路的迷宮。換句話說,我卡住了。其實我整個人生都卡住了。』

場二則是阿芬及劉三在初相識的天橋上攤牌,對我來說,或許也是整場劇作中最真誠的部分。阿芬的刻薄勢利言詞,不悅耳但卻中肯,句句帶刺,卻也透露出恨鐵不成鋼的著急失落感,或許也是傳統保守不善於表達情感的那一輩人,只能以數落或是落井下石方式來傳遞情感。只是,阿芬所謂的人生規劃,就一定是最適合劉三的嗎?常常我們一味為別人好,其實只是自我反射,充其量只是在滿足外界對我們的期許眼光罷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獨一無二,若強將其套至他人身上使用,不見得會有同等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從對流浪漢及對人生規劃,阿芬及劉三的觀點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話不投機,可能還有愛意,但彷彿已被現實生活給磨損耗盡,就像當初天雷勾動地火的噴嚏,現在,也只留噪音。而最後一幕阿芬的自白,劉三究竟搞不懂的是槍的來源,還是阿芬的背叛。

場三則是聚焦在四人祭拜上,各角色鮮明特性表露無遺,也相互對照,劉三與老史代表著當代男性的一事無成及霸道大男人成功表徵;媽媽則是受傳統保守道德壓抑,並亟欲博取兒女的注意力,但只能藉由連續劇來稍加喘息;而小姑和大嫂的爭寵不僅在媽媽間拉扯,也疑似在老史上互別苗頭,最後三個女人集中火力,用言語暴力,終讓劉三不久於人世。

場四由CSI:Miami及Dr.House由科學角度來分析劉三無法解釋的昏迷情形,最後阿芬以「他只是想讓自己熱起來」作收,但,劉三想熱的是身體亦或是已停止跳動的心或是毫無建設性的未來,我們就不得而知。場五則是藉由荒謬無稽的無聊科學家,針對劉三的潛意識來剖析影響最大的英雄-爸爸及老史,而最後老史的感動哲學,說穿了不就是隨波逐流,供給需求的概念,不要去拘泥真假及道德,惟有如此,我們才能保有市占率,也才能有人氣,當個成功的人。

最終,老史究竟有沒有自殺?阿芬到底有沒有出軌?或許自欺欺人、自圓其說及自我催眠都是防止自己受到外在傷害的防護措施,有時,就是要藉由莫名其妙的荒謬情節,才能掩飾外界對內心的傷害衝擊,不致於讓我們脆弱的心靈潰堤,就此一蹶不振。

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個險峻而變化莫測的大染缸,每個人為了達成目標或是逞口舌之快,總是有意或是無意以有形或假借他人之口來陷害、傷害我們,惟有當自我認同夠足大堅固,才能有效抵擋這生活中的紛紛擾擾,但探究自我路途艱辛且漫長,因此我們應該先愛自己、先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才能去認可我們所選擇的方向。

編劇將現代社會亂象藉由戲劇魔幻呈現,犀利且直率的台詞讓整部戲不拖泥帶水,搭配上深厚演技堆疊出情感交織及擁有豐富肢體語言的厚底子演員,而獨具巧思的舞台設計及夢境影像劇場化的快節奏流暢編排,讓我第一次看台灣全新創作舞台劇留下了美好印象,也因為《拉提琴》,讓我更有勇氣堅定的往前方邁進,繼續體驗感受這虛虛實實的生活。

《拉提琴》

演出|創作社
時間|2012/11/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高溫深切的關懷下,劇作家也透過了種種對自身疏離的自嘲,將此作與自身也巧妙地置入了虛實交錯的「後感情年代」之中;因當赤誠在這個時代也成為一種表演時,再怎麼疏離也無法置身事外了。(吳孟軒)
11月
26
2012
當演員們說故事的同時,觀眾卻已無暇體會情節意旨,使得全劇觀來如陷影霧,劇本立意雖深,但文藝傳播與接受的兩方卻有著難以適應地落差。關鍵在於編劇也拉了一回提琴。(黃佳文)
11月
20
2012
黃香  
真正的革命者都有一顆溫暖的心;真正的喜劇家都有一副熱心腸。冷伯紀蔚然的心猶然熱,即便他不斷用連珠砲的對話以及乖張的人物讓觀眾狂笑,對現實尖銳的批判與嘲諷背後,深藏著其人為文以載道的初心。(黃香)
11月
19
2012
《拉提琴》的語言明顯超越了肢體的表演。儘管幽默的語言搏得滿堂歡笑,其實對筆者而言反而是形成了一種支離破碎、難以連結的痛苦,如同主角的迷失,也如同現代人的處境。(黃慕薇)
11月
19
2012
我們仍與紀氏幽默挑釁纏鬥,但目標業已模糊,我們摸不清是敵是我,孰真孰假,在夢境與真實交織的迷霧中,我們高舉武器試圖殺出一條活路,卻在抵達出口時發現,終點原是起點。(黃心怡)
11月
13
2012
這種以夢境的虛擬,來反應的社會現實,卻博得觀眾如潮的笑聲,筆者不禁要問,觀眾在笑聲中,究竟只是發洩?還是真的可以如劇作家所願「向布萊希特致敬」,在疏離中思考呢?(謝東寧)
11月
12
2012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