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科技時代下探索人性《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
2月
12
2023
保持聯繫(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5次瀏覽

文 尹良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創造焦點2023的年度製作《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以當代馬戲配合主題並結合物件、裝置所延伸的作品,探討現代人們如何在數位科技、資訊爆炸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希望藉由馬戲本身獨有的天馬行空的特質,喚醒現代人們對真實生活的關照。《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含蓄地將平衡、倒立、高空技巧、輪式特技表演等不露鑿痕地融入劇情,充滿詩意的敘事編排,搭配具變化的服裝巧思,帶領觀眾走進虛擬與真實之間的世界。

有線物件 無限聯繫

甫一開演,周圍漆黑的舞臺前緣的桌上,一臺撥盤式復古電話成功捉住觀眾的目光,接續電話聲響起輪番上陣搶著接、聽或使用的表演者,運用身體的技巧與電話進行互動,試圖開啟與觀眾之間的「聯繫」,只是這個聯繫或許需要點時間讓觀眾消化,因為現代人們早已少使用家用電話,更別說是眼前這臺年代感久遠的復古電話,但筆者認為導演或許就是希望藉由這樣具代表性的「物件」來與現今蓬勃的科技做對比,呈現科技時代的演進帶給人們的改變,只是當出現在觀眾面前物件,不再是以往傳統的馬戲道具時,觀眾所接受的訊息就必須簡單明瞭,而這部分導演確實也編排得簡潔有力,同時證明物件是馬戲最得力的助手,且跟科技一樣,隨著時代的變化與人類的思想,物件的轉變亦從老舊傳統走向現代多元,如同科技產品持續推陳出新。

漫步無垠 虛擬世界

後續,劇情沒有意外地順著時間軸,依照科技的發展階段來到高科技數位時代,一幕由四位表演者身著太空人裝扮,在懸掛於空中象徵智慧型手機的框架裝置上,展現良好的默契與演繹高空技巧,在高空中騰空旋轉、上下翻動、左右移走的畫面,猶如觀看太空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悠遊漫步,同時隱喻高科技時代的來臨,使得人類能僅靠著一支無線的智慧型手機,便能與世界各地接軌,恣意漫步於數位的虛擬世界,而此處物件的選取則是延伸傳統馬戲的高空道具,在外型與表演形式上進行轉化,此處更能進一步看見,馬戲物件的多元性與發展性,但相對地因為服膺於文本,將道具改良成適合傳遞作品意念的物件,是否同時限縮表演者展現的空間呢?可以明白在馬戲創作中,大多是需要新的物件誕生後再進行動作的探索與表演的路徑,相較於傳統馬戲這是當代馬戲在創作中更需要去克服的問題,但也因為如此才能讓大眾看見不一樣的馬戲演出,如同現今科技遵循人性仍持續進化著。

在虛實之間取得平衡

節目最後,演出空間從空中轉移至地面,舞臺上反轉的拱型裝置,如同放大版話筒的形狀外觀,表演者卸下太空服裝,換回第一幕較鮮豔的緊身服,在反轉的話筒裝置上,展現平衡特技與穿梭自如的身體技巧,畫面猶如在翹翹板上(話筒)試圖取得平衡,希冀在虛擬與真實世界中找到最佳的停損點,巧妙地投射出導演內心真實的想法——運用肉身真實地「聯繫」,才能在生活(物件)中取得最佳的平衡。科技與真實肉身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是身處在這不可逆的大數位時代下的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且需不斷地思考與自省,幫助自己不至於完全被數位科技所主宰,如同表演者最後換回原先人類的服裝,在話筒裝置上相抗衡最後取得的平衡(聯繫)狀態。

不同於傳統馬戲著重於高難度技巧,《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更強調文本與故事,演出不追求炫技,而是表達豐富的情感。最後不可否認的,作品藉著物件的選取、延異與轉化結合當代馬戲而呈現,在科技與人性間探索,再次證明當代馬戲藝術多元、多變及較彈性的創作面向。

《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

演出|創造焦點
時間|2023/1/8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