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科技時代下探索人性《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
2月
12
2023
保持聯繫(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8次瀏覽

文 尹良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創造焦點2023的年度製作《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以當代馬戲配合主題並結合物件、裝置所延伸的作品,探討現代人們如何在數位科技、資訊爆炸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希望藉由馬戲本身獨有的天馬行空的特質,喚醒現代人們對真實生活的關照。《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含蓄地將平衡、倒立、高空技巧、輪式特技表演等不露鑿痕地融入劇情,充滿詩意的敘事編排,搭配具變化的服裝巧思,帶領觀眾走進虛擬與真實之間的世界。

有線物件 無限聯繫

甫一開演,周圍漆黑的舞臺前緣的桌上,一臺撥盤式復古電話成功捉住觀眾的目光,接續電話聲響起輪番上陣搶著接、聽或使用的表演者,運用身體的技巧與電話進行互動,試圖開啟與觀眾之間的「聯繫」,只是這個聯繫或許需要點時間讓觀眾消化,因為現代人們早已少使用家用電話,更別說是眼前這臺年代感久遠的復古電話,但筆者認為導演或許就是希望藉由這樣具代表性的「物件」來與現今蓬勃的科技做對比,呈現科技時代的演進帶給人們的改變,只是當出現在觀眾面前物件,不再是以往傳統的馬戲道具時,觀眾所接受的訊息就必須簡單明瞭,而這部分導演確實也編排得簡潔有力,同時證明物件是馬戲最得力的助手,且跟科技一樣,隨著時代的變化與人類的思想,物件的轉變亦從老舊傳統走向現代多元,如同科技產品持續推陳出新。

漫步無垠 虛擬世界

後續,劇情沒有意外地順著時間軸,依照科技的發展階段來到高科技數位時代,一幕由四位表演者身著太空人裝扮,在懸掛於空中象徵智慧型手機的框架裝置上,展現良好的默契與演繹高空技巧,在高空中騰空旋轉、上下翻動、左右移走的畫面,猶如觀看太空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悠遊漫步,同時隱喻高科技時代的來臨,使得人類能僅靠著一支無線的智慧型手機,便能與世界各地接軌,恣意漫步於數位的虛擬世界,而此處物件的選取則是延伸傳統馬戲的高空道具,在外型與表演形式上進行轉化,此處更能進一步看見,馬戲物件的多元性與發展性,但相對地因為服膺於文本,將道具改良成適合傳遞作品意念的物件,是否同時限縮表演者展現的空間呢?可以明白在馬戲創作中,大多是需要新的物件誕生後再進行動作的探索與表演的路徑,相較於傳統馬戲這是當代馬戲在創作中更需要去克服的問題,但也因為如此才能讓大眾看見不一樣的馬戲演出,如同現今科技遵循人性仍持續進化著。

在虛實之間取得平衡

節目最後,演出空間從空中轉移至地面,舞臺上反轉的拱型裝置,如同放大版話筒的形狀外觀,表演者卸下太空服裝,換回第一幕較鮮豔的緊身服,在反轉的話筒裝置上,展現平衡特技與穿梭自如的身體技巧,畫面猶如在翹翹板上(話筒)試圖取得平衡,希冀在虛擬與真實世界中找到最佳的停損點,巧妙地投射出導演內心真實的想法——運用肉身真實地「聯繫」,才能在生活(物件)中取得最佳的平衡。科技與真實肉身之間存在的微妙關係,是身處在這不可逆的大數位時代下的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且需不斷地思考與自省,幫助自己不至於完全被數位科技所主宰,如同表演者最後換回原先人類的服裝,在話筒裝置上相抗衡最後取得的平衡(聯繫)狀態。

不同於傳統馬戲著重於高難度技巧,《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更強調文本與故事,演出不追求炫技,而是表達豐富的情感。最後不可否認的,作品藉著物件的選取、延異與轉化結合當代馬戲而呈現,在科技與人性間探索,再次證明當代馬戲藝術多元、多變及較彈性的創作面向。

《保持聯繫Keep in touch!》

演出|創造焦點
時間|2023/1/8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