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電影的紙電影《奧德賽漂泊記》
6月
11
2015
奧德賽漂泊記(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6次瀏覽
張明惠 (藝術教育工作者)

鏡頭下現場手繪的線條、墨水隨機暈染的濃淡,繪畫者透過畫面說故事,並利用攝影機即時投影,加上趣味橫生的live配樂,《奧德賽漂泊記》從一開場就令人驚豔,英國紙電影劇團把著名的荷馬史詩透過手繪、剪紙、摺紙模型創作的手工紙偶,運用電影拍攝方式重新改編詮釋成適合闔家觀賞的版本,精湛的操控技巧與攝影角度安排讓觀眾在欣賞戲劇投影的同時又忍不住一邊窺看操偶師變魔術般的操偶功力。

操偶師藉由紙偶在鏡頭前的距離差,讓單薄排列的紙張呈現出立體的視覺效果,以人工移動紙偶配合鏡頭,讓攝影機能從不同角度拍攝,使前後位置的紙偶精準穿插在畫面中,筆者觀察發現,這些紙偶幾乎都不超過A4紙張大小,要使這樣精緻的紙偶在面積更有限的鏡頭前準確呈現特定部位,想必歷經長時間的磨合,而利用數個攝影機同時拍攝並投影的手法,堆疊影像層次模仿電影後製視覺效果,將紙偶的意識流、腦海中的畫面在沒有電腦特效的幫忙下也可以直接呈現,種種因素搭配的技巧與製作巧思讓筆者不由得嘆為觀止。此外,將紙偶的肢體拆解製作和表演,不同於中國皮影戲偶最後組合成一體的成品,考量攝影鏡頭的有限視角不需全身入鏡,分離式的紙偶肢體有更靈活的發揮空間,而紙偶電影有別於皮影戲的「影」,因為有攝影機實體拍攝的助力,所以更多了「像」的豐富視覺感官。

本次演出僅兩位操偶師和三位配樂師,要負擔的工作相當繁複,特別是配樂師不僅要演奏樂曲還得同時為情境配音、製造聲響效果,舉凡雷電聲響、下雨、碎石地,到各種動物叫聲的模仿都有賴配樂師製造,空閒之餘也需幫忙操偶,和台灣偶戲演出生態頗為相似,現場除了運用效果器或各種物件配音,樂器種類也十分多元,還使用了少見的鋸琴與口簧琴等,其他例如用電鑽聲響替代摩托車引擎聲(據悉在大陸演出時使用吹風機)取材相當靈活,配樂師偶爾依據情節和曲風換搭造型,也為戲劇氣氛增添趣味。值得一提的是,《奧》劇除了原創配樂扣人心弦外,現場伴奏方式讓人想起早年默片的播送情景,空氣中音樂演奏的波動有強烈的情緒渲染功力,即使沒有台詞傳達光聽音樂看著電影畫面也足以感動落淚。

最後筆者想談談《奧》劇的戲劇內容,以約略七十分鐘的時間來看一部紙偶手工電影,算是長時間的演出,相對事前的製作和排練也必定工程浩大,不過若以史詩角度來檢視劇本,這樣的演出時間注定在情節上走馬看花,可惜奧德賽膾炙人口的冒險經歷和機智的應變謀略在此都無法感受,因此觀眾原本因操偶技巧與拍攝方式而被勾起的興奮情緒,在熟悉表演形式後,將焦點轉移到劇情時熱情卻很難持久,但從改編的角度來看,情節著重奧德賽一家人彼此的牽連,營造更適合各種年齡層觀賞的溫馨氣氛,戲劇內容視演出國家融入地方文化,拉近了外來作品和台灣觀眾的距離,的確也符合《奧》劇為親子取向的定位,特別是戲劇的漫畫風格與劇中擬人化的動物角色,讓成年人在欣賞過程中也重溫孩提時的童趣。

《奧德賽漂泊記》

演出|英國紙電影劇團
時間|2015/06/07 14:30
地點|高雄市圖書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