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聲「聽」戲,少了一二味《鳳凰變》
5月
30
2012
鳳凰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9次瀏覽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2/05/24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 烏梅酒廠

文 陳宜嬪

近年來,臺灣文化意識抬頭,許多議題或藝術創作,無不強調與發揚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與精神。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王友輝在近幾年的創作上,同樣積極的發掘臺灣曾有過的記憶。2011年有描述臺灣知名畫家陳澄波的《我是油彩的化身》,及去年於臺南首演,今年五月初甫於國家戲劇院展演的《安平追想曲》。適逢文化大學50週年校慶,王友輝緊接著推出國內少有人碰觸的歷史劇《鳳凰變》。《鳳》鎖定明末清初時統治臺灣的鄭氏王朝為主軸,以鄭經、鄭克臧為重心,並由鄭府女眷董夫人及孫媳陳氏的暗中較勁,點出鄭氏王朝的興敗,這齣戲是王友輝最新力作,亦為其台灣史三部曲作品中的首部曲。雖然以臺灣為主的歷史劇不太被市場接受,相關作品屈指可數,但在王友輝多方的解讀下,精闢詮釋出這段台灣過往,更將歷史人物刻劃的淋漓盡致,正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凡是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進行展演的團體,都會遇到舞台配置上的問題,《鳳》亦不例外。整齣戲舞台靈活的設計概念,將場景設計在四面八方,輕鬆解決了柱子的問題,以便讓觀眾欣賞時能隨著不同的背景轉動,令人不知不覺中融入在劇情中,心緒也隨著劇情起伏,有哭有笑。但是舞台設計卻忽略了觀眾席的座位角度,演員在舞台上如有跪下或躺下,視線被前面的觀眾擋住造成死角,完全不見演員,只聞其聲,整場戲劇的演出多半都是「聽」戲居多,如果能將舞台的高度提高,完美呈現「視」、「聽」感受,不是更完美嗎?

如前述,歷史劇困難之處在於導演如何刻劃角色人物,其次為演員必須揣摩角色的神情,但往往遇到的問題是演員必須要超齡演出。觀察本次參演的演員,或許因年輕,人生歷練尚不足,在揣摩歷史人物的心境時尚未到位,僅有形式沒有態勢。如劇中的董夫人(溫思尹飾),臉上表情從頭到尾都是一致,不管是生氣還是高興,沒有太大的變化,抑或是在演內心戲?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馮錫範(黃民安飾)是整齣戲的靈魂,他的壞演到骨子裡,引領著觀眾氣憤的情緒,讓人拍手叫絕。

燈光設計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在戲劇中提供畫龍點睛的元素,如何恰如其分的呈現在觀眾眼前,是影響整齣戲成功與否的關鍵。劇中,陳氏(朱家儀飾)自縊的橋段中,整個舞台呈現給觀眾一幅唯美哀戚的畫面,引領觀者的情緒投入於其悲憤裡,尤其當陳氏在呢喃細訴時,舞台的兩側出現了鄭克臧的母親昭娘及董夫人,將不同時代的女人卻有著相同的無奈一同道出,呈現震撼的感官張力,更將本齣戲帶入另一波高潮。

此外,筆者認為音樂是戲劇的靈魂,絕非僅是音符及旋律,他有色彩,是可以被感受的生命,運用得宜的話,更可讓觀眾享受起「雞皮疙瘩」的快感。可惜這齣戲沒有這種感覺,亦可說是整場戲劇裡的最大敗筆,許多橋段中有很多的哭戲或是情緒高漲的過程中,需要音樂的提味,但卻沒有適時的出現以帶領著觀眾進入高潮,讓整個戲只剩下演員單薄的哭戲聲音,也把戲劇的靈魂給哭走了。

筆者以為,音樂如改成現場樂器的伴奏或許會提供更好的效果。此次背景音樂中南管的琵琶聲,經由喇叭播放出來的聲響像是三弦的演奏,明顯少了南管意境幽遠和空靈溫潤的音色,電子化聲響過重。另一方面現場的音響效果並沒很好,像是鄉民的吵雜聲,太過於虛假沒有真實性,實在可惜。

以歷史劇作為一個聯合劇展,讓世人快要遺忘的歷史重新回溫,是一個很好的題材,但若能在更適宜的場地並在音樂設計上再下點功夫,相信能讓《鳳》展現出更宏觀的格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