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1234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4442
此場演出,將兩個身體不同表現的符號串在一起,就好像不同的元素所產生的的化學作用。或許沒有舞蹈那刻意作態的美感、也沒有戲劇浮誇的情感,卻十足的產生了一種訊息接收的感動,是一種很原始性的感動與社會反思。(謝志沛)
1月
16
2015
709
如果行為藝術代表了不對等的舞台關係,那麼作品便稍嫌保守;又若舞蹈藝術需求傳統的觀看模式,那便是一項衝擊。矛與盾互相的交鋒。(許生翰)
1月
09
2015
677
行為與舞蹈的融合,其實就產生了一種儀式性的感動,藉由思想出發,加上身體還有符號的化學效應,沒有太多的浮誇情緒,也沒有太華麗的身體動作,其實有些時候,還會感受到一些突破身體限制,或是挑戰身體與情緒承受度的呈現。(鄭政平)
1月
07
2015
690
通過《不純 Unpure 》重探「身」與「心」的觀念藝術話語和實踐,看似是在舞蹈及行為的邊界、交界之中探尋類型上的純或不純,更重要的是,「身」與「心」如何在表演這樣的身體活動中,彼此成為彼此的內容與形式?(吳思鋒)
1月
05
2015
799
行為藝術與舞蹈兩者本來就是一則以揭一則以掩兩個衝突的概念,在這個演出中讓人見到一種新型態表演的可能性,與演出本質誠實與矯情之間選擇的兩難,期待這個團體再繼續實驗下去。 (黃晟熏)
1月
01
2015
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