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的身體,身體的瘤《不純 Unpure____舞蹈行為 》
1月
05
2015
不純_舞蹈行為(顏佳玟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1次瀏覽
吳思鋒(專案評論人)

長型純白平台,宛如伸展台。她和她穿著性感,搔首弄姿。她們停下,拿針筒充飽一顆顆水球,填塞進腿與臂,衣著與絲襪裡層。水球像是一粒粒身體的瘤,瞬間擴成一幅令人微慄,「瘤的身體」的景觀。接著她們互相攻擊,發狠似地要戳破對方身上那一粒粒瘤。是生死之鬥,也是深入皮相之下的象徵姿態。

在最後一組展演出現的「瘤的身體」,我當成是《不純 Unpure____舞蹈行為 》的中心意象。瘤是身體的毒,由肉身長出,緊緊相附,猶如寄生一般與人同居,造致人生理與心理種種不舒服,即便動手術取出之後,也有可能植下陰影。回想身體本位的展演或行為,「我」在那些時刻往往易身「他者」,而後自我凝視、自我揭露、自我演繹,一回身體展演便是一次取瘤的自我清理歷程。

《不純 Unpure 》以台南人戲花園的庭院舞台、沙地,以及門前巷道做為表演空間,一晚七組展演,有些「看起來」就是舞蹈;譬如瘦小的舞者縮在收納盒中被擺上純白平台,盒裡有燈,映出她鬼魅般的影,她使盡各種扭曲、非常人的姿態,像是無聲地述說著生活隱約有傷,但她會努力克服;譬如三位表演者坐在椅子上跳起一支慾望日常的舞蹈劇場,有時喚「Elephant」,有時喊「Fuck」,可她們的腳各自冷藏於一只冰桶,唯剩手部與聲音接觸得到熱。

有些「看起來」就是行為;譬如女子沿口字型走繞沙地,腳踝繫著腳鈴,邊走邊響,她練習用各器官部位發出非旋律的狀聲,或猶如少數民族歌謠之吟唱,或爬上樹搖晃出風聲摩擦的窸窣,或從觀眾借來聲音,實驗環境之內皆聲音所及之處的實驗;譬如門前巷道偏工程圍籬一側上演人偶對峙驚魂記,偶是那男子的影、殘響,他復仇它就像他痛恨自己一般;譬如第一組行為,觀眾進場時,表演者即已就著油燈俯身書寫卷軸,然後有人狠狠抽去,她立定於樹下,舉棍(回頭想來,這是多麼「性」的體位隱喻)向上戳破裝滿粉末的袋,粉末落下,沖刷露出男性生殖器的她。那時,最初的雨聲音效已停,但其實未止,而是雨裝在水桶裡,被潑了進來,混合著水的粉末,於是癱成她二度自我塗抹及自我覆寫的泥沙卷軸。

提一件很近很近的往事。在《不純 Unpure 》之前的2013年,南島十八劇團與身體氣象館合辦的「觀念劇場工作坊」(中國行為藝術家王楚禹主持,王墨林、卓明、吳幸秋、姚立群擔任共同講師),或可作為《不純 Unpure 》的前場景,此非因為創作製作人顏佳玟亦為當時的學員/表演者之一,亦非由於那工作坊的兩日呈現是這兩三年令我比較難忘,較不受形式與理性綑綁的的台灣行為藝術場景,而是攸關「行為藝術」轉返「觀念藝術」的詞語轉折。但這又要先回到推廣、策辦行為藝術多年的身體氣象館,前後任負責人王墨林及姚立群於2012年聯合為立方計劃空間策展的《表演》,於策展論述一舉劃去美術或戲劇的分類,意回「身體行動與心理活動互為文本」的身體活動:

這次活動以「表演」為名,並非從美術工作者的「行為藝術」而來,亦不是指涉劇場工作者的表演擧動,勿寧說更接近這種「遊戲」的概念,如:六0年代的「偶發」、「跨媒介」,或是七O年代的「身體藝術」、「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假若我們把身體行動與心理活動互為文本來看,你就會發現這種「遊戲」,其實還是很慎重的對應出日常行為被高度符號化的一種儀式文化,並且因為它所強調的非藝術訴求,反而讓當代藝術的美學形式,在這些實驗中被提煉了出來。 (王墨林,〈策展論述〉,《表演》小冊)

設若八零年代台灣小劇場,李銘盛、陳界仁、洛河展意、奶•精•儀式等個人或團體進行的一連串街頭行為,是在命名「行為藝術」之前,基於各種本能慾望衝出,或挑釁藝術機制或介入都市空間的身體活動。九零年代中期以後,依隨種種藝術機制建立,以及城市權利的產官學整編,行為藝術逐漸文獻化、展演化,變成一門美學(或當今更夯的關係美學),行為藝術究竟還能走到哪裡去?

中國行為藝術家王楚禹曾於〈尋找身體──寫於來台主持工作坊之前〉一文說道,「開放與還原我們的身體不是從身體而是從心靈開始,因為身體永遠是個假像」,對照王墨林於《表演》提議的「身體行動與心理活動互為文本」,兩相放入觀看《不純 Unpure》的可能框架,自我凝視自我揭露自我演繹,仍然是一條通往歧路花園的必要小徑。通過《不純 Unpure 》重探「身」與「心」的觀念藝術話語和實踐,看似是在舞蹈及行為的邊界、交界之中探尋類型上的純或不純,更重要的是,「身」與「心」如何在表演這樣的身體活動中,互影、相晰,彼此成為彼此的內容與形式?「身體的瘤」如何拔除及取出?

依然是最後一組,瘤的身體。互相挑逗而後彼此攻擊的她和她,終止動作之後,其中一人為倒在地上,裹覆全身的一具傷體解去裹布,那是第五組演出的表演者,她自淋紅色的漆,讓自己看不見眼前,紅色覆蓋視覺,如受傷或自殘的血,如被偷去的慾望,然後她盲盲走向人群,直到有人停在她面前,擁抱,她。

《不純 Unpure____舞蹈行為 》

演出|顏佳玟製作
時間|2014/12/19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行為與舞蹈的融合,其實就產生了一種儀式性的感動,藉由思想出發,加上身體還有符號的化學效應,沒有太多的浮誇情緒,也沒有太華麗的身體動作,其實有些時候,還會感受到一些突破身體限制,或是挑戰身體與情緒承受度的呈現。(鄭政平)
1月
07
201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