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顏佳玟(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楊乃璇的《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看似在談青春,實際上是她對自身中年處境的凝視。「我不知道中年應該是什麼樣子」她袒露了作品的核心意圖,更進一步在創作自述道出:「最貼近中年的心態,就是學會直面不適,接受現實,然後創作。」但這也讓我好奇,那些「不適」來自何處?當一個對中年模樣感到困惑的創作者,遇上平均年齡二十七歲的年輕舞者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楊乃璇的困惑並非孤例。心理學家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在《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煉金之旅》【1】指出,中年危機本質上是個體內在真實自我與社會化人格面具之間的心理衝突,這正好呼應了楊乃璇的困惑狀態。中年之路這種內在張力圍繞著幾個核心問題而展開,個體的自我建構歷程、身分認同的轉折點,以及自我重新定義的可能性。當這些問題開始在內心翻攪,個體的中年發展之路就正式啟程了。榮格曾說:「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看的,第二次生命常常從四十歲開始。」楊乃璇對此理論的引用,我認為它標誌著一種「承認」——承認重新定義自我的必要性。
《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可以作為理解這個「承認」過程的具體呈現。從林素蓮開場時脫除假髮的象徵性身分剝離,到五位青年舞者展現的身體文化對話;從台語「漚」字語義的負面轉正面翻轉,到氣泡紙【2】互動設計創造的焦慮共享體驗,整個作品構成了中年創作者在「未知狀態」中探索新身分可能性的實驗場域。
一、身分的剝離與重構——從裝飾性身分到本質性存在的「漚」化歷程
演出開始前,觀眾尚未完全就座,林素蓮已獨自端坐於空曠舞台中央,身體微前傾,頭部低垂,呈現一種內向性的專注狀態。她雙手進行著規律而細緻的重複動作——撕扯、揉捏某些微小物件,這種看似無目的的勞動行為,它具有固定節律、循環往復的時間性凝結,構成了一種儀式性般的身體實踐。從其擱置於腿部並延伸出的巨大的氣泡卷軸,如透明河流般緩緩瀉向舞台側邊,並伴隨著幾乎無法察覺的細微摩擦聲響。此時,另一名表演者進入表演空間,開始對林素蓮的臉面進行「描繪」。在這個動作中,林素蓮保持靜止不動的接受狀態,任由他者的定義其人物形象。這種描繪行為將個體形象進行簡化、變形與抽象化處理,個人邊界變得模糊,只留下動作軌跡的痕跡。
隨後,林素蓮起身移動至舞台後方,走進密集貼滿粉色便條紙的牆面前。她將手中被製作完成的「面容」,這一個抽象化的自我形象,嵌入了這些便條紙中。這個動作使得原本分散的視覺元素獲得統一性,一張完整的面孔輪廓浮現,形成了自我凝視的視覺結構,同時也建立了與觀眾的視覺對話關係。從分散到統合,從訊息牆到面容框架,這個過程映現了個體在既有的社會訊息環境中,重新確立自己的位置與能見度。
接下來是整個序列的關鍵時刻。林素蓮緩慢而地移除頭上的假髮與黑色蝴蝶結——這些象徵社會對女性身分期待的外在配飾,正是前文提到的「社會化人格面具」的具體展現。假髮脫落的瞬間,真實面貌得以呈現。 這個去除偽裝的身體行為,呼應了「漚」字具有表面的剝落與消解之意,實際上是內在真實自我浮現的必要過程。如同物質在液體中的浸泡轉化,中年個體必須經歷社會化身分的「漚」化歷程。這個脫除過程標誌著從社會化身分向真實自我的象徵性轉換,宣告了自我探索歷程的正式啟動。「漚」不再是腐敗的終點,而是轉化的起點。
二、跨世代的身體「漚」化——楊乃璇與青年舞者的融合實驗
跨世代合作背後,隱含著楊乃璇對中年創作處境的思考。如她在自述中所言:「在邁入生命中場的時刻,生活中反而比過去更常遇到『第一次』。」這個悖論現象說明了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個體反而面臨更多未知體驗。她具體描述這個創作三個「第一次」:與平均年齡二十七歲舞者的跨世代合作、不同創作語彙的實驗,以及直面自身「前輩」身分的角色焦慮。這些「第一次」的體驗,正如「漚」字所暗示的,這種需要時間的浸潤與轉化的醞釀過程,看似陌生的元素在創作中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她將此次「挑戰自成團以來從未合作過的表演者與音樂家」視為「送給自己的驚喜禮物」【3】。
漚少年àu siàu-liân(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黃裕閔)
與不同身體養成背景的年輕舞者合作,一直是楊乃璇舞蹈身體探索的核心方向。在訪談節目《劇場狂粉的日常》裡,楊乃璇透露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創作歷程:她主動放棄編舞者的權威位置,建立開放性的創作環境,引導青年舞者自主表達,而非成為編舞者情緒的承載者。這種顛覆性的合作模式,重新定義了跨世代創作中的權力關係。但其實這一理念,在她參與兩廳院TIFA《小事製作:戰鬥果醬》時已有實踐基礎。【4】《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中,五位青年舞者——陳薏如、張祐嘉、郭爵愷、徐立恩及陳郁錡,各自攜帶不同的身體文化養成背景參與創作,時刻展現出豐盈並驚喜的肢體動能。有趣的是在舞作中,楊乃璇將具有高度辨識性的中國舞基本動作組合(如「風火輪」、「十三響」等套路)融入部分具備街舞訓練基礎的表演者身體中。這樣的編排策略,實為巧妙的呈現了當代台灣青少年身體文化的複合性特徵,個體同時承載傳統舞蹈技藝訓練與街舞自由表達的雙重影響。當東方身體文化語彙與街頭文化身體系統產生交會時,舞者展現出顯著的適應與轉化能力,形成了身體語彙相互滲透、共同醞釀的「漚」化過程。
在粉色舞台空間中,表演者被刻意營造的整體統一性,同時又透過身型差異與性別對比,創造出謬誕詼諧的視覺層次與鬆弛感。嬌小的舞者陳薏如的無聲哭泣,表現出想要恣意放聲哭泣,卻必須得壓抑的身體狀態,與男性舞者從憋笑到無法控制的集體爆笑形成對比。這種情緒的壓抑與釋放模式揭示了作品探討的核心議題,從青春到中年,個體始終在尋找真實情感表達的出口。
在舞蹈編排中,「拖曳」、「延遲」、「斷裂」、「綿延」等動作質性,在舞者不斷以潛行姿態進行持續性的堆疊與跨越。從瑪克辛・希茲-約翰斯通(Maxine Sheets-Johnstone)的現象學觀點來看,這些動作質性並非可分離的技術組件,而是「動作作為力量顯現」的整體現象。舞者經歷的是一種時間-質性的連續流動,每個動作轉換都創造出新的強度與動態線,在群體與個體的表演中以開放式方式呈現,形成視覺空間的層次感。【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舞者的「後退」行進與空場的「留白」,前者創造了一種逆向的時空流動,後者則在時間的停頓中讓空間本身成為舞蹈的延續,使觀眾意識到自身也處於這個不斷生成的表演時空中,而非傳統舞台由內向外的單方投射。
演出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片段,是男性獨舞者呈現的退行性身體狀態。他的動作彷彿從爬蟲類的原始姿態,回溯至嬰兒期的身體記憶,以軀幹核心為支撐創造失重漂浮感,搭配柔軟而特異的後彎動作。在這種解構狀態下的身體游移,展現了驚人的柔軟度與可塑性。不僅如此,整個演出中的所有動作都保持著遊戲性的質感,體現了青春階段對身體邊界的自由探索精神。在聲響層面,聲音設計鄭各均將音樂從傳統的陪伴功能推向前景位置,與舞者進行雙向的即時對話。這種聲音與身體的互動機制,將音樂從背景推向前景,形成聲響與動作的雙重焦點。
三、從腐敗到醞釀——「漚」的語言翻轉術
在台語語義系統中,「漚」通常具有負面語意指涉。指稱蔬果腐爛、不新鮮的狀態,用以形容腐壞、卑劣的人事物。在日常用語中,煮食時水面漂浮的泡沫稱為「浮漚」,卑劣的手段稱為「漚步」【6】。然而,楊乃璇對此詞彙進行了語義重構:「少年免驚漚。漚久,才會出味。」【7】在她的詮釋框架中,「漚」不再是腐敗的終點狀態,而是醞釀的動態過程。類似醃製食物的發酵機制,需要時間在液體中浸泡轉化,體現了一種全然投入的狀態。【8】她所論述的並非過去固定的自我形象,而是從此處到彼處、從過去穿越現在走向未來的流動性生命歷程。
在首演座談會上,楊乃璇展現出興奮與緊張的情緒狀態。在這個「我從觀眾席能看到每個人」的親密空間中,她觀察觀眾反應:「那個身體歪斜的人是不耐煩嗎?那個小動作代表什麼意思?」她公開表露自身的期待與不安,甚至試圖讓觀眾直接體驗她的焦慮狀態。這種坦誠呼應了入場時的設計安排:工作人員告知觀眾「如果壓力大,可以捏一捏」,每人可索取一張氣泡紙進行擠壓,但同時被提醒「演出中這麼做會讓編舞者焦慮」。觀眾的紓壓工具同時也是創作者的壓力來源,這種矛盾體現了中年個體在社會中的複雜處境——既渴望釋放內在壓力,又擔心影響他人;既希望被理解,又害怕被誤解。
漚少年àu siàu-liân(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黃裕閔)
四、噪音的現身與推翻——當否定成為創作的催化劑
《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的英文副標題《Worn Yet Unfolding》蘊含了磨損卻仍在展開的象徵意涵。正如「漚」概念中表面的消解實為內在的醞釀過程。在這種「展開」的過程中,個體必須面對各種否定的聲音,而楊乃璇選擇讓這些聲音在作品中直接現身。
演出接近尾聲時,舞台呈現狂歡過後的痕跡,亮片散佈於地板形成的視覺殘留。林素蓮重新進入表演空間,持吸塵器進行緩慢而細緻的清理行為。隨後她逐一剝除牆面便條貼,最終英文字句「You Don't Matter give up」顯現。這些可任意替代與更換位置的字詞,因組合方式的不同而產生多重意義,每個人對這些意義的理解與選擇都不相同。這句話就這樣直接拋給了現場所有參與者,涵蓋二十七歲的青年舞者與正經歷中年轉折的觀眾。
「你不重要,放棄吧」這句話穿越了世代的界線,反映了每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都可能聽到的否定聲音。年輕時被質疑「你還不夠格」;中年時被暗示「你已經過時了」。楊乃璇作為正經歷中年轉折的編舞者,同時具備回望青少年經驗的觀察者視角,她理解這種「被否定」感受的普遍性。這些否定聲音如同噪音般無處不在,但她選擇讓它們在作品中直接現身。
然而,這句否定話語的出現,正是為了被「擾動」。「直面不適」意味著讓這些否定聲音徹底現身,承認噪音的真實存在,進而透過創作的煉金術將其轉化:「You DO Matter, Don't give up」。這個翻轉過程揭示了楊乃璇的創作策略——以否定為起點,讓「磨損」孕育「展開」的可能。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注解
1、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著,鐘穎譯:《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煉金之旅》。楓樹林文化, 2024,頁5。
2、氣泡紙(bubble wrap),亦稱泡泡紙、氣泡布,是一種塑膠包裝材料,表面佈滿規則的圓形氣泡,具有緩衝防撞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擠壓氣泡發出的「啪」聲常被用作紓壓行為。
3、兩廳院線上節目單。
4、EP38 舞蹈創作者| 《小事製作》楊乃璇:將不同的肢體動能結合在一起,一直都是我樂在其中的事情【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創作者特輯】|創作者說。
5、Maxine Sheets-Johnstone.(2015) :The Phenomenology of Dance.Temple University—Of The Commonwealt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6、資料來源: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7、引用自國家兩廳院2025新點子實驗場 楊乃璇《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節目說明。
8、劇場狂粉的日常 EP347 - 國家兩廳院2025新點子實驗場 — 楊乃璇《漚 少年 au siàu-liân》 ,2025年5月22日。
《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
演出|楊乃璇
時間|2025/07/04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