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返時間體感的療癒《吉賽兒》
9月
18
2023
吉賽兒(羅德芭蕾舞團提供/攝影劉人豪Ren Haur Liu)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724次瀏覽

文 顏佳玟(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在西方時代語境下所建構的浪漫芭蕾,舞劇中白色芭蕾的意識型態與功能,某種層面是透過舞蹈提供當代集體精神療癒的需求。舞者肢體透過身體舞動傳達出看不見的訊息,呼吸、轉化、躍升與追求,我觀看舞蹈,我在舞蹈中。

但經歷炫烈的疫情之後,我開始疑惑觀演身體在現場是否重要,而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透過薄透的螢幕觀看扁平的身體,線上觀賞演出後我在思考,是不是因為隨時可以暫停、切換,回看,我也的身心也可以隨時登出。坐在觀眾席裡,有一個間隙跑出這樣想法,這個世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親臨現場觀看舞蹈?同時臆測會不會有人跟我一樣,透過線上占卜,虛擬點燭給媽祖添油香,可以的話還是會選擇親自走一趟宮廟或教堂,曲下雙膝跪在神桌前,感受香火繚繞盤旋在彼此氣息裡。

何以情動——映射與回應

以第二幕主旋律作為變奏,回溯舞劇的結果,細微的預言暗示敘事中的主角吉賽兒,生命中即將經歷的敘事軸線。幕起,羅德芭蕾舞團《吉賽兒》第一個開展的驚喜是場景空間的營造,相同於古典芭蕾舞劇中既定透過具象化的標定,特定作為顯示人、物所處的時空,不同的是佈景繪畫圖式所勾勒出不平衡的視覺體感,渲染暈揉破除邊際,收束在扭轉飄浮的線條,畫面中的不安穩,帶領觀眾主動展開探索,隨著觀看的角度、眼球轉動以及焦點移動,視覺接收與辨識,植物跳上了主畫面,建物又退後一個層次,舞台下的身體被向前推進,離開了位置,並以俯視的身體姿態視野觀看故事的推衍。

為人所熟知的經典舞劇《吉賽兒》,其文本描述主角生命中經歷的理性與悲壯,舞蹈本身具有非語言、非文字的表達傳述,通過舞者身體的路徑、音樂與動作情緒同步位移或轉折,召喚與連結觀者共同情感經驗,舞台上舞者傳遞的意象、原作編舞者在其文化脈絡下意識的借身現形、人與非人的關係情結投射。喜歡看《吉賽兒》的觀眾一定不陌生,第一幕在經典中被等待出現的,「吉賽兒摘取花朵,透過一瓣一瓣的分離花瓣占卜愛情」,唐尉慈細緻表現吉賽兒的情緒轉折,由意圖的產生、象徵與隱喻的推測、得到結果的失望、企圖改變命運的行動、自我和解的歡愉。而這樣傳遞出來的訊息,透過古典芭蕾舞劇裡的敘事線,很容易了解連結表演者的舉動與意圖,動作所指的意向,與我的關聯,從第一人稱「設身」進入,也從對方處境「處地」經歷,這不僅是觀眾既存經驗與邏輯推演,也是來自我們腦中映射(mirror)類似經驗的回應,對愛產生渴求的心領神會與感同身受。

看見時間軌跡的感動

欣賞芭蕾時身體與情緒會跟著舞者延展,這個開展的同時也帶來時間感,法國哲學家Badiou在《Dance, Thing and Event》裡<Dance as a Metaphor for Thought>篇章,有一段對於舞蹈很美的描述:「舞蹈最美的是在運動過程發生與進行,而身體在運動完成後也消逝。」芭蕾舞者的身體即是時間的顯化,歷時的精神與構作,臣服在轉瞬即逝裡,而芭蕾隱藏身體施力的痕跡的特質,超脫地心引力的動作設計,帶領觀眾經歷時間體感的中介是舞者的身體,這場演出讓觀眾驚喜與順利抵達的舞者是飾演艾伯特(Albert)的薛捷鴻,扎實沉斂的動作技術與表演表現,啞劇手勢的動作象徵的演繹,流露細緻的氣質,兼具熱情與優雅的個人特質,有別於一般我們對於《吉賽兒》王子角色因為身份設定的理所當然,情感鮮明而立體,讓角色從劇中跳顯出來。另一位讓現場屏息矚目的舞者是第二幕飾演吉賽兒的黃渝棉,肢體與情感表達精萃穩定,「非顯意」的動作表現,或依或靠,或立或化,平衡蘊含內在力量的流轉,芭蕾動作裡的踮立(Relevé),其動作像是順時拔起,其反背是如何消融,在此身體運動之中,足部經歷分解與揉和,而這是時間推衍與穿越所帶來的身體景觀。

時代下文本轉向與指向

芭蕾並非停滯於歷史,它正經歷時代文化意識的翻動,從十八世紀諾維爾(Jean-Georges Noverre)將芭蕾從歌劇中獨立出來,二十世紀佛金(Michel Fokine)讓男舞者擺脫站在女舞者身後扶舉的角色,而十九世紀的社會型態其價值則在於引領群眾進入劇場,試圖鬆解因工業機械來臨,人們面臨不同於以往的秩序,現實生活的勞動疲乏與枯燥緊迫,藉由「白色芭蕾」 【1】中幽微呈現如夢之夢的情境,劇場再造場域與虛幻空間,得以暫時離境與拋開,尋求心靈的滿足與昇華。尤其在《吉賽兒》第二幕「白色芭蕾」中「人與非人」的情境,亦是回扣人離世後,關係的存有與價值的探討,非真實的顯現,來回穿梭在真實世界裡。

當代編舞家採用《吉賽兒》文本作為貼合當代意識的借身,從愛與理想的衝突原型作為重新想像的途徑。其中,美國哈林舞蹈劇場(Dance Theater Harlem)1984年首演的《克里奧爾吉賽兒》(Creole Giselle)【2】,將吉賽兒的時空移到1840年的路易西安納州,歐洲中心的作品轉換為黑人為中心;2016年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與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合作,重新詮釋經典芭蕾舞劇《吉賽兒》,將吉賽兒化身移工,拉出原作隱藏在浪漫故事下的經濟、權力結構等元素【3】,談論資本主義下的身份階級;2011年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編舞家余能盛,將法國鄉村的吉賽兒移動到台灣鐵工廠,圍繞因社會階級、貧富不均而發生的愛情悲劇。

但不論編改或動作語彙的重新構造,從跨文化場域的搬移到社會階層與族群關係的探討,同一個指向是透過《吉賽兒》文本裡舞蹈身體所傳遞的是人性本質中,對愛的渴求。

身體的回返

2023年是後疫情時代經歷一個特別的身體感,避免人作為傳播的途徑,無形有形的限制與隔閡,身體隔絕與人的沾染傳遞與感染,藉由保持通透與真空乾凈確保安全,抽離空間、抽離時間、抽離身體。為了讓處在保鮮膜裡的人能繼續維繫關係,各種對話工具、軟體、視窗蜂擁擠出來,等著上線、等著下線。羅德芭蕾舞團《吉賽兒》是我在疫情之後第一齣觀賞的芭蕾舞劇,我好奇從1991年那一個晚上在高雄文化中心廣場上,接受了宣傳學生給的學生舞展的免費票卷,第一次看見浪漫芭蕾,看完後帶著飄飄然的身體搭公車回家,閉上眼睛就會看到舞者飄逸的舞姿身影、伴隨著音樂迴繞,這個愉悅的感覺。這個身體感到底是什麼?觀看展演需要改變場域,進入這個空間前我需要移動,身體行動的沿途上,我感受氣候、濕度、交通景況、與人對話,進場前在前台熱烈的寒暄問好、中場時尋找舊識碎語近況,觀演後與在場的朋友交流分享,透過社群媒體上看見彼此合照,從每則動態文字感受描述這場演出的感動與看見,回返時間消融,真實存在的療癒。

註解 

1、 吳素芬:浪漫芭蕾中「白色芭蕾」之意象特徵 Symbolic Feature of “Ballet Blanc” in Romantic Ballet 。美育第189期。
2、《克里奧爾人吉賽爾》參閱舞團官網 
3、魏君穎。重新想像《吉賽兒》 阿喀郎與英國國家芭蕾攜手冒險。表演藝術雜誌287。2016

《吉賽兒》

演出|羅德芭蕾舞團、羅德表演藝術劇場
時間|2023/08/11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