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矛盾《不純 Unpure____舞蹈行為》
1月
09
2015
不純(顏佳玟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6次瀏覽
許生翰 (表演者)

當設定舞蹈與行為的共存時,矛盾的關係便已然存在,而這層關係確實是一種不純粹的選擇。演出切成七個塊面,以展覽式動線的手法引導觀眾,不同於觀看展覽的是,演出中的動線已被規劃,如此,觀者是否還有選擇離開的可能?又能否選擇再次觀看?否定這樣的選擇,基本上並不背離舞台觀看的倫理,而將行為後所遺留的資產清除,意味著舞蹈與行為的結合仍掙扎於彼此的比例。

在這之中,每一段都存在著因矛盾關係所帶來如飲酒或吸毒般的病態期待。第一段的性別不安,裸露的身軀經過粉塵的遮蓋,似乎昭告了表演者的躊躇,讓觀者預料到了對裸體的準備,但表演者卻又告訴觀眾這樣的準備是無益的;第二段的原始聲響,表演者所期望造就的直觀聽覺因舞台需求而放入了儀器;其身軀表露自然,但外在能量無法跟隨;如初始部落般的吟唱仍存在著文明的轉移。若是表演者的內在精神期望能透過音波傳至觀者,那將同時是令人持疑,又同時是能被了解的。因為表演者對訊息的轉化將理解的功課交乎觀者,強迫其在觀看的過程當中試圖,無論正確與否,找出自身經驗的聯結作為認知的依據。

如這樣的矛盾衝突持續發生。如在第三段的演出中,觀者能明顯看出表演者受舞蹈訓練的身段,然,當行為及舞蹈之間的成分過度偏重,觀者在讀取行為概念所傳遞的訊息時,便反過來對舞蹈所持有的延伸性審美感到厭惡。或許導演預料到了這樣的逆向思維,便以這樣的手法連結後段的群舞。在這段三人舞裡置放了兩位先前演出過的表演者,那觀者是否該將之回推到每段演出所呈現各個演出者的獨一性?抑或是消除記憶,將之以空白的身軀看待?比較這兩段舞蹈成分最重的部分,便能讀取創作個體之間強烈的差異,以及個別創作者對此「舞蹈X行為」的命名,各自所調配的比例為何。

在這次舞蹈及行為的結合中,最令人期待的當是觀眾的介入,或者該如何介入。除了部分段落邀請了觀眾的參予以外,大多時候舞台的概念依然被綁定,但那些參予的部分又似乎是被決定好的。如第五段中,沾染紅色顏料的表演者對觀眾的擁抱以及第七段「瘤」給予觀者對於分食的邀請,都存在著表演者對觀者的絕對姿態。他們進行選擇,同時拒絕了他人。從對自由的抉擇來說,表演者走在自我道德實現的線上,其選擇代表了對所知可能所下的評斷,在安全與危險的自由衝突裡做出選擇,同時理解了這個選項;而觀眾所做的則僅是形而上的接受或遠離,如果行為藝術代表了不對等的舞台關係,那麼作品便稍嫌保守;又若舞蹈藝術需求傳統的觀看模式,那便是一項衝擊。矛與盾互相的交鋒。

《不純 Unpure____舞蹈行為》

演出|顏佳玟
時間|2014/12/18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