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5月
04
2020
1283
許生翰的舞作在非正規劇場演出,而且每次演出都只接受少數觀眾,《母之死》每場限額十五位觀眾,如此自我邊緣化,在我看來是許生翰刻意的選擇。我認為,保持邊緣性,才是最好的狀態,因為只有在邊緣,才能夠擁有最大的自由,不被主流收編。(陳祈知)
4月
28
2020
1734
前三支作品(〈我虧欠你一生的快樂〉、〈配色〉、〈獨角〉)的配置,反映了《點子鞋》作為芭蕾展演實驗平台的適切性,但若要異於作品發表會的形式,最後一支壓軸的〈百態〉,則可謂自幕起的第一個八拍,就不凡地暗示了今晚絕不只是一個「發表平台」。(李貽峻)
1月
15
2020
1352
僅此一場,後會無期。過去五年,在一些人心中,空場想必是最令人嚮往的藝廊典範。然而,現在的空場,卻因為所造就的榮景、成就,而被房東以租約到期為由,企圖強行承接空場人們的成果,卻在體制與法律的框架下,顯得名正言順、合情合理。(趙天琳)
11月
07
2018
1321
6月
25
2015
800
如果行為藝術代表了不對等的舞台關係,那麼作品便稍嫌保守;又若舞蹈藝術需求傳統的觀看模式,那便是一項衝擊。矛與盾互相的交鋒。(許生翰)
1月
09
2015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