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交易時刻》是帶有荒謬感的喜劇,更是隱含諷刺的寓言劇。劇中同時拋出了幾個有趣的延伸,首先,是科技發展的局限性。⋯⋯其次,當代醫療對精神疾病的判定與治療也有很高的侷限性,當代的科技與醫療對於精神疾病的瞭解又有多少呢?(楊禮榕)
12月
07
2020
當「觀眾參與對話」成為演出的主體,如何看待表演藝術中的劇場性與公共性?今年新點子實驗場的作品《克隆少年》,是值得討論權衡這兩者比重的演出。(羅倩)
7月
17
2019
參與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筆者能夠了解青少年的困境,也肯定劇團願意為之發聲,只是我懷疑這齣戲帶著參與式劇場的民主面具,手段已不清楚,更參雜太多說教意味,這是另一種「壓迫」。(程皖瑄)
7月
17
2019
從生病、住院、關禁閉的精神狀態裡頭重新肯認自己,接受自己並唱出心頭的坦然。不分你我,正常與不正常,眾人只是用歌舞精神歡樂的唱著。一股真誠在劇場中劇烈跳動著,渲染力強大。(羅倩)
12月
03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