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記憶與精神狀態的價值判定《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
12月
07
2020
DSCF1480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7次瀏覽
楊禮榕(專案評論人)

無價記憶的市場價值

無價記憶的市場性與商品價值。《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以下簡稱《交易時刻》)主題設定為記憶的交換,戲劇背景是專門高價販售記憶的生技公司。由菜鳥員工對顧客的記憶進行訪談、評估與估價,來作為戲劇情境的主題,並串接四位參與者個人真實記憶改編的短劇:與鄰家拜金少女的初戀故事、升學中學的交換日記、未能與爺爺最後對話的遺憾,以及明知被騙仍不斷尋求大師的解救。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OD表演工作室提供)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OD表演工作室提供)

在菜鳥員工與老奸巨滑主管的雙簧表演中可得知,「無形的記憶」已經可以儲存和轉移「具有真實情感且細節清晰的記憶」,是可估價、販售與交換的高級商品。隨著戲劇情節推展,充滿理想的菜鳥員工逐漸變成社畜,教室裡的中學生邊躲老師邊傳放大版的小紙條,年輕女子四處追求命理大師,叨叨唸著動漫咒語求開運、除小人,這些荒謬又充滿喜感的場景,讓筆者乍看之下覺得這是一齣諧擬人生的荒謬劇。然而,聯想當今的臍帶血、幹細胞或複製人等生物科技發展的走向,任何建構在未來科技之上的「希望」,都是當今最夯、報酬率最高的市場商品了。在不久的將來,所有人類珍視的事物、慾望與希望,都將成為最熱門的商品。《交易時刻》是帶有荒謬感的喜劇,更是隱含諷刺的寓言劇。

劇中同時拋出了幾個有趣的延伸,首先,是科技發展的局限性。無論是戲劇情境假定的記憶,或是當代現實中的臍帶血或幹細胞,當代科技明顯無法真正解析它,卻又能定價和販售服務。其次,當代醫療對精神疾病的判定與治療也有很高的侷限性,當代的科技與醫療對於精神疾病的瞭解又有多少呢?當今對於精神疾病的歧視與污名,或許也就是起因於精神醫學發展的侷限。最後,透過不斷被評估市場價值的各種記憶,點出記憶對於當事人來說是無價的,那麼記憶的實證性、真實性還是絕對必要的嗎?記憶與想像的差異是什麼,記憶珍貴而想像廉價嗎?

以遺憾交換可被彌補的記憶

記憶的交換與遺憾的彌補。值得留意的是,劇中提出設定的不是記憶的販售,而是記憶的交換。以記憶交換記憶,以自己的記憶交換他人的記憶來滿足自己的遺憾。筆者認為,這是非常浪漫、不經濟導向、不符合資本主義機制的想像。當商品無法以金錢或數字來交易的時候,資本主義與市場機制就無法成立。況且,記憶即便經過個人喜好的潤飾或時間沖刷的模糊化,仍與想像有本質上的不同。想像是被創造出來的,而記憶的價值在於真實性。因為故事主人翁的大方現身,這些取自個人生命經驗的私密記憶,在交換而不是販售的機制下,觀眾似乎就是那可能交換記憶的他者,四段關於初戀、青春、家人與尋找自我的私密小故事,成為相當動人且深度共感的生命故事。而表演者個人的生命與存在,此刻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不過,戲劇情境中矛盾的是,如果以遺憾記憶交換滿足記憶,那麼遺憾不存在的話,彌補的需求是不是其實也不存在?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OD表演工作室提供)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OD表演工作室提供)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OD表演工作室提供)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OD表演工作室提供)

精神光譜的可變動性

精神疾病的去污名與可變動性。這個作品從宣傳開始,就提出這是由精神疾病康復者與劇場工作者共同合作的計畫與作品。前半段總是分心的想要判定哪些表演者可能是康復患者,哪些是劇場演員。雖然最初的心意是想要鼓勵康復者,意圖不要用劇場演員的標準來看待這些素人的表現。但這樣想要判別彼此的心態,或許也正是歧視與污名的表現。筆者很快就發現,根本無法藉由表演本身來判定哪些人是康復者,哪些人不是。雖然表演能力有落差,但那是建立在個體表現能力、肢體能力的差異,與誰是或不是精神疾病康復者沒有關係。

更準確的說,有好幾個段落,肢體和反應相對沒有那麼靈活的表演者,展現了絕佳的舞台風範。他們沒有意圖表演情緒,而是非常專注在說話本身,音調、內容和對話的目的,清晰且毫無隔閡的傳達給觀眾,並帶有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真誠而專注的表現,讓觀眾毫無芥蒂的接納台詞內容,不時因此開懷大笑。因此,這些表演者成為舞台上最鮮明且強烈的存在,鋒芒不時蓋過劇場表演者。值得深思的是,這些表演者的表演狀態和演後座談時的非表演狀態,口語表達方式落差並不大,倘若場景換置成日常生活,筆者卻可能會因此感到緊張和距離感,這其中的差異其實完全來自心態上的差異。《交易時刻》展現精神狀態的不同價值,精神性的疏離反而成就了表演者的絕對專注和在場性,以及劇場表演者夢寐以求的舞台存在感。

《生藝人計畫:交易時刻》

演出|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OD表演工作室
時間|2020/11/21 14:30
地點|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