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搏大─堅持為孩子而演《尋找彼得潘》
5月
26
2014
尋找彼得潘(影響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6次瀏覽
吳信宏(自由業)

從仁德虎山糖廠的《一桿稱仔》、台南忠義國小武德殿的《躍!四季之歌》,還有《海天鳥傳說》,日式軍官宿舍的《321巷花園小戲展》,一直到今年在B.B.ART的《尋找彼得潘》,身為一位長期觀察影響‧新劇場觀眾,筆者發現,影響‧新劇場藉著每一部新作品的推出,不斷地演練新的技術,發展自己的語言,就像處在成長期的孩子,在熟悉更為強壯的身體之後,迫不及待地想要嘗試更多的可能。而觀眾的驚喜,往往是覺得怎麼才一下子不見,孩子怎麼已經長大這麼多。

在《尋找彼得潘》中,兩位演員利用手電筒和手中的簡單道具,卻創造出非常豐富眩目的光影效果,另外,他們分飾多角,快速地在不同角色之間來回穿梭,甚至後設地討論起對方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些技巧和安排,都曾經出現在之前的幾部作品中。尤其,影響‧新劇場更擅長利用表演場合原有的特性,營造出與劇作本身一搭一唱的效果,《尋找彼得潘》這次在B.B.ART的三樓演出,觀眾要先走一段長長的樓梯進入閣樓,配上每踩一步就嘎嘎作響的木頭地板,上了三樓馬上看到有位演員已經先在地板以睡著的姿態躺著不動,整個等待開演的時光,現場的孩子都不自覺地盯著他看,心中也不時猜想,他何時會突然張開眼睛,從地板上跳起來?整個安排與巧思,成功地塑造出懸疑又讓人期待的氣氛,充分利用了B.B.ART的現場條件。

難得的是,影響‧新劇場雖然嘗試在更多元的體材上發展,卻一直堅持他們原初的信念,堅持為青少年和兒童而作,為孩子而演。所以,在《尋找彼得潘》中,可以再一次看見以「孩童的想像力」為主軸的編排模式,把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化為各種形式的劇場語言,讓孩子們驚嘆不已。

尤其,在今日全球化的世界,面對迪士尼文化工業的操作,要改寫這部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名著談何容易,因為故事的角色形象早已定型,反覆地出現在電視與電影中。

導演卻能找到一條顛覆既有形象的角度切入,讓演員直接在舞台上討論,為什麼彼得潘不能由女生來演?為什麼虎克船長一定是男孩子,帶領孩子思索這些原來的文本所不能給予的反思機會。導演也特別抓出一些對孩子而言非常有吸引力的段落,例如媽媽在睡覺前整理孩子的心,看看孩子們今天想了些什麼,又例如,「沒有影子的話會如何?」等提問,適時地僅抓住觀眾的心思,自然而然地邀請現場的小朋友觀眾進入,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好像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另外,更要特別稱讚《尋找彼得潘》的兩位演員董淑貞與李佶霖,他們兩位撐起了整齣戲眾多的角色,把導演的想像化為真實的演技。雖然只有兩位,但是透過他們扎實的表演,從開場的倒敘開始,一直到搭飛機降落,前往永無島,甚至是永無島上各種不同的動物,最後的叢林打鬥等,都展示地恰如其分,好像整個舞台上真的熱鬧非凡。

深耕於台南的影響‧新劇場,每一次的演出都選在具有豐富歷史意義的場所,每一次的觀賞經驗都可以看到這個新劇團的成長,期望他們能繼續在創作的道路上堅持下去,為在地的孩子提供更多優質的表演。

《尋找彼得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04/26 10:30
地點|B.B.ART藝廊 3樓閣樓空間 (台南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演員苦惱沒有精靈粉可以飛,小觀眾便紛紛提供洗澎澎、吃冰淇淋……等快樂的念頭,而當演員期望得到觀眾的笑聲時,小朋友更是慷慨地大笑起來,演員與小觀眾間自然的互動,也掀開了童話的心靈帷幕。(楊麗卿)
5月
30
2014
《尋找彼得潘》精緻的呈現必定不同程度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其在內容和手法上不輕忽兒童的認知和美感能力,在態度上不紆尊降貴,尤其值得肯定。(林雯玲)
5月
16
2014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