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尋找彼得潘》如劇名所示,從著名的「彼得潘」故事轉化而來。講述兩個好朋友想要啟程到永無島,無奈飛行計畫受阻,兩人決定只能讓故事再發生一次。於是從倫敦達令一家開始述說著名的「彼得潘」的故事,並幻化成故事中各式各樣的角色,重演在島上的奇妙經歷。
透過改編和演出的形式,《尋找彼得潘》不再是傳統彼得潘的冒險故事,而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義。說故事的形式使原本複雜的故事得以快速推進,兩位好朋友出戲、入戲的轉換破綻製造笑果。這雖是常見的技巧,但運用自然,其中遊戲扮演不僅連結兒童的遊戲經驗,更巧妙帶出欲傳達的主題和教育效果。例如朋友B(李佶霖飾)扮演彼得潘,欲炫耀自己的強壯,要朋友A(董淑貞飾)扮演的溫蒂,必須好奇彼得潘是什麼樣的人,藉此他不斷地指出溫蒂是女生,是溫柔的,而自己是男生,是強壯的 (恰好演出的男演員很壯碩,也造成喜感和笑點)。溫蒂聽了之後想要扮演彼得潘,卻遭對方質疑她是女生,溫蒂問:為什麼女孩子不能演彼得潘?她唱出:「只要一點點想像力和十足的勇氣……everything can change」,朋友B被說服,加入一起合唱,然後兩人交換角色。這個橋段挑戰小朋友思考性別角色的刻板概念。同樣地,在他們到了永無島,說到虎克船長和彼得潘決鬥的故事時,都不想要演壞蛋,最後只好用猜拳決定,演出逗趣。類似這樣的設計讓小朋友從日常遊戲的扮演經驗中產生連結和共鳴。較為可惜的是,兩位演員一起唱出《可以改變》這首歌時,不知是曲的調性太大眾且成人化,還是兩位演員要演又要唱的訓練需要再加強,我覺得為演出加分有限。
遊戲扮演更緊扣主題──想像力的重要。同上述的歌詞,台詞情節每每強調想像力,例如有想像力就可以到永無島;在永無島有想像力,不僅可到處遊走,還每天吃山珍海味。相反地,沒有想像力就寸步難行,也只能餓肚子。這樣的內容若沒有充滿想像力的演出形式,易流於說教和變成口號,甚至形成反諷。《尋找彼得潘》的兩位演員,用肢體和聲音,成功快速轉換多種角色,可以是食人灣、鱷魚河、美人魚等,讓大小觀眾目不轉睛,即使是兩人的飛行訓練,只有簡單道具,也維妙維肖,都逗得觀眾哈哈笑,恰如其分演繹、體現了豐富的想像力,可惜少數時候台詞聽得不甚清楚。
充滿想像力的永無島冒險之旅,也因燈光、紙偶投影、和空間等元素的巧妙結合才得以實現。此戲是台南藝術節三大類節目中的「城市舞台」系列,屬於歷史空間的再生利用,於前身是台南第二棟華洋百貨公司,現為B.B.Art藝廊的三樓演出,非傳統又是舊建築的演出空間有其限制,但卻可激發意想不到的創意,這是兩年來幾次我看「城市舞台」作品的觀察結果,此戲亦然。達容納極限的六十名觀眾集中坐在樓梯上來對面靠牆的一邊,長方形的空間約可分為三區,從觀眾席看去左邊有一棵樹木、板凳和單人沙發,中間則是一個象徵達令家的窗戶玄關,上面還有懸掛一長方型大羽毛燈,右邊則有一小平臺和上面放著書的桌子等。演員充分運用三個場域,示意的地點流動自由且富趣味;用剪紙和燈光投影在窗戶拉下的簾子及樓梯上來的整面牆,充滿變化和想像力。我是向編導呂毅新詢問時,才知單人沙發和羽毛燈都是原空間內無法移動搬走的物品,卻能如此自然融入場景設計中。
親密的空間也有助於兒童戲劇的技巧之一──演員和觀眾互動──的實施,達成觀眾彷彿和兩位演員一起冒險的效果。兒童觀眾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有時演員像是對小朋友發問,但是不期望回答,如影子不見了會怎麼樣?又或者需要回答和動作。當彼得潘邀請溫蒂一起飛向永無島,卻缺精靈粉,溫蒂懷疑有精靈嗎?馬上傳來玻璃碎聲,彼得潘解釋只要有小朋友說不相信精靈,就會有精靈掉下來死亡。但是只要有小朋友開心的笑聲,笑聲就會碎成一千片,蹦出精靈。說完兩人開始擠眉弄眼逗小朋友,現場小朋友被逗得發出笑聲,兩人捕捉灑下的精靈粉。但也還差快樂的念頭才能飛,於是向小朋友求助開心的事是什麼?回答五花八門,如中統一發票、有好吃的東西、不知道、可以到永無島!最後的答案超乎我的想像,可見這位小朋友真入戲。這些互動進行自然流暢而沒有尷尬時刻,不僅保持兒童的專注力,重申想像力的重要,也將小朋友納入尋找彼得潘的戲劇世界。
據我的觀察,兒童和成人觀眾全場都是很專注。我比較好奇的是小觀眾吸收或看懂多少?沒有聽過彼得潘故事的小觀眾是否從這樣片段的演出,可以消化兩位演員不斷出入戲,且變化快速的情節?我自己因一開場兩個角色沒有名字,不知其關係,演出又短暫,當下有些困惑,待轉入說故事模式,才確定他們不是彼得潘和溫蒂。而劇中使用不少英文片語和單字,有的有用中文再次覆誦,對小朋友是妨礙還是學習?劇中也有不少抽象細膩之處,如達令太太每晚睡前都會檢查她的三個小孩的心,將壞念頭、壞脾氣等都收在最深處,待他們早上起床就只有好念頭。我覺得欲傳達的訊息動人地和母愛連結,且融入情節,但不知小朋友接收到什麼?不管如何,相信多數小朋友定可連結媽媽晚上說故事、替他們蓋被子的溫暖。同樣地,視小朋友的年齡和知識背景,對整個演出的理解必有所差異,但《尋找彼得潘》精緻的呈現必定不同程度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其在內容和手法上不輕忽兒童的認知和美感能力,在態度上不紆尊降貴,尤其值得肯定。而小朋友在充滿時間印記的空間,走進彼得潘的冒險世界,也踏入城市的過往,這樣特殊的看戲經驗不也同時形塑他們未來的城市記憶?歷史得以在生活中轉化為記憶,產生情感與厚度,或許這是此次兩種虛實之旅的深層文化意義。
《尋找彼得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05/04 10:30
地點|臺南.B.B.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