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兒童劇場的想像力《尋找彼得潘》
5月
16
2014
尋找彼得潘(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6次瀏覽
林雯玲(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

兒童戲劇《尋找彼得潘》如劇名所示,從著名的「彼得潘」故事轉化而來。講述兩個好朋友想要啟程到永無島,無奈飛行計畫受阻,兩人決定只能讓故事再發生一次。於是從倫敦達令一家開始述說著名的「彼得潘」的故事,並幻化成故事中各式各樣的角色,重演在島上的奇妙經歷。

透過改編和演出的形式,《尋找彼得潘》不再是傳統彼得潘的冒險故事,而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意義。說故事的形式使原本複雜的故事得以快速推進,兩位好朋友出戲、入戲的轉換破綻製造笑果。這雖是常見的技巧,但運用自然,其中遊戲扮演不僅連結兒童的遊戲經驗,更巧妙帶出欲傳達的主題和教育效果。例如朋友B(李佶霖飾)扮演彼得潘,欲炫耀自己的強壯,要朋友A(董淑貞飾)扮演的溫蒂,必須好奇彼得潘是什麼樣的人,藉此他不斷地指出溫蒂是女生,是溫柔的,而自己是男生,是強壯的 (恰好演出的男演員很壯碩,也造成喜感和笑點)。溫蒂聽了之後想要扮演彼得潘,卻遭對方質疑她是女生,溫蒂問:為什麼女孩子不能演彼得潘?她唱出:「只要一點點想像力和十足的勇氣……everything can change」,朋友B被說服,加入一起合唱,然後兩人交換角色。這個橋段挑戰小朋友思考性別角色的刻板概念。同樣地,在他們到了永無島,說到虎克船長和彼得潘決鬥的故事時,都不想要演壞蛋,最後只好用猜拳決定,演出逗趣。類似這樣的設計讓小朋友從日常遊戲的扮演經驗中產生連結和共鳴。較為可惜的是,兩位演員一起唱出《可以改變》這首歌時,不知是曲的調性太大眾且成人化,還是兩位演員要演又要唱的訓練需要再加強,我覺得為演出加分有限。

遊戲扮演更緊扣主題──想像力的重要。同上述的歌詞,台詞情節每每強調想像力,例如有想像力就可以到永無島;在永無島有想像力,不僅可到處遊走,還每天吃山珍海味。相反地,沒有想像力就寸步難行,也只能餓肚子。這樣的內容若沒有充滿想像力的演出形式,易流於說教和變成口號,甚至形成反諷。《尋找彼得潘》的兩位演員,用肢體和聲音,成功快速轉換多種角色,可以是食人灣、鱷魚河、美人魚等,讓大小觀眾目不轉睛,即使是兩人的飛行訓練,只有簡單道具,也維妙維肖,都逗得觀眾哈哈笑,恰如其分演繹、體現了豐富的想像力,可惜少數時候台詞聽得不甚清楚。

充滿想像力的永無島冒險之旅,也因燈光、紙偶投影、和空間等元素的巧妙結合才得以實現。此戲是台南藝術節三大類節目中的「城市舞台」系列,屬於歷史空間的再生利用,於前身是台南第二棟華洋百貨公司,現為B.B.Art藝廊的三樓演出,非傳統又是舊建築的演出空間有其限制,但卻可激發意想不到的創意,這是兩年來幾次我看「城市舞台」作品的觀察結果,此戲亦然。達容納極限的六十名觀眾集中坐在樓梯上來對面靠牆的一邊,長方形的空間約可分為三區,從觀眾席看去左邊有一棵樹木、板凳和單人沙發,中間則是一個象徵達令家的窗戶玄關,上面還有懸掛一長方型大羽毛燈,右邊則有一小平臺和上面放著書的桌子等。演員充分運用三個場域,示意的地點流動自由且富趣味;用剪紙和燈光投影在窗戶拉下的簾子及樓梯上來的整面牆,充滿變化和想像力。我是向編導呂毅新詢問時,才知單人沙發和羽毛燈都是原空間內無法移動搬走的物品,卻能如此自然融入場景設計中。

親密的空間也有助於兒童戲劇的技巧之一──演員和觀眾互動──的實施,達成觀眾彷彿和兩位演員一起冒險的效果。兒童觀眾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有時演員像是對小朋友發問,但是不期望回答,如影子不見了會怎麼樣?又或者需要回答和動作。當彼得潘邀請溫蒂一起飛向永無島,卻缺精靈粉,溫蒂懷疑有精靈嗎?馬上傳來玻璃碎聲,彼得潘解釋只要有小朋友說不相信精靈,就會有精靈掉下來死亡。但是只要有小朋友開心的笑聲,笑聲就會碎成一千片,蹦出精靈。說完兩人開始擠眉弄眼逗小朋友,現場小朋友被逗得發出笑聲,兩人捕捉灑下的精靈粉。但也還差快樂的念頭才能飛,於是向小朋友求助開心的事是什麼?回答五花八門,如中統一發票、有好吃的東西、不知道、可以到永無島!最後的答案超乎我的想像,可見這位小朋友真入戲。這些互動進行自然流暢而沒有尷尬時刻,不僅保持兒童的專注力,重申想像力的重要,也將小朋友納入尋找彼得潘的戲劇世界。

據我的觀察,兒童和成人觀眾全場都是很專注。我比較好奇的是小觀眾吸收或看懂多少?沒有聽過彼得潘故事的小觀眾是否從這樣片段的演出,可以消化兩位演員不斷出入戲,且變化快速的情節?我自己因一開場兩個角色沒有名字,不知其關係,演出又短暫,當下有些困惑,待轉入說故事模式,才確定他們不是彼得潘和溫蒂。而劇中使用不少英文片語和單字,有的有用中文再次覆誦,對小朋友是妨礙還是學習?劇中也有不少抽象細膩之處,如達令太太每晚睡前都會檢查她的三個小孩的心,將壞念頭、壞脾氣等都收在最深處,待他們早上起床就只有好念頭。我覺得欲傳達的訊息動人地和母愛連結,且融入情節,但不知小朋友接收到什麼?不管如何,相信多數小朋友定可連結媽媽晚上說故事、替他們蓋被子的溫暖。同樣地,視小朋友的年齡和知識背景,對整個演出的理解必有所差異,但《尋找彼得潘》精緻的呈現必定不同程度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其在內容和手法上不輕忽兒童的認知和美感能力,在態度上不紆尊降貴,尤其值得肯定。而小朋友在充滿時間印記的空間,走進彼得潘的冒險世界,也踏入城市的過往,這樣特殊的看戲經驗不也同時形塑他們未來的城市記憶?歷史得以在生活中轉化為記憶,產生情感與厚度,或許這是此次兩種虛實之旅的深層文化意義。

《尋找彼得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05/04 10:30
地點|臺南.B.B.Ar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演員苦惱沒有精靈粉可以飛,小觀眾便紛紛提供洗澎澎、吃冰淇淋……等快樂的念頭,而當演員期望得到觀眾的笑聲時,小朋友更是慷慨地大笑起來,演員與小觀眾間自然的互動,也掀開了童話的心靈帷幕。(楊麗卿)
5月
30
2014
在今日全球化的世界,面對迪士尼文化工業的操作,要改寫這部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名著談何容易,因為故事的角色形象早已定型,反覆地出現在電視與電影中。導演卻能找到一條顛覆既有形象的角度切入,帶領孩子思索這些原來的文本所不能給予的反思機會。(吳信宏)
5月
26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