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歡笑的密碼《尋找彼得潘》
5月
30
2014
尋找彼得潘(陳又維 攝,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5次瀏覽
楊麗卿(台南市大灣高中教師)

彼得潘的故事情節波折詭譎,場景或在室內或凌空穿山過海,要將它搬上舞台,談何容易?然則全劇笑聲不斷、趣味精采,可見設計創意十足。

本劇成功首功在:善於營造奇幻驚喜的聲光電響。導演透過布景窗,以皮影戲偶呈現彼得潘及溫蒂遠距遙看的冒險旅行,或在牆壁上投射影像,解決戲劇所需的場景,於是在光影中或山或水、或走或飛、或倫敦或島嶼,繁複多變的光影,交疊技巧迅速,營造出獨特的劇場風景,加上旋律變換俐落的配樂,令人目眩神迷。

呂毅新導戲一向採道具「就地取材」,因此道具雖是常見、常用的物品,而導演卻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於是置於頭上的竹蜻蜓,成了航向永無島專機的螺旋槳,雙手持扇就成為飛機的機翼,凌空灑下的小紙片便是雪花,而用得最多的是手電筒,藉著手電筒微弱的光,投射屋頂的小球,即成了闃黑天空燦爛的繁星,照射窗牆,即成異光閃動的想像世界。平凡的道具竟是成功呈現奇幻驚喜的大功臣。

影響.新劇場的出場,總是別出心裁。當觀眾走入幽暗的表演廳,即使光線暗淡,觀眾還是會被躺在佈景樹下酣睡的男演員吸引。音樂聲起,男子忽然坐起、發呆、大笑,瞬間的聚焦,開啟孩子第一波的嬉笑,隨後女演員出場,對男演員又是捏鼻又是掐嘴,孩童的笑聲立即爆開,而一旦得到歡笑的密碼,笑聲便如浪濤波波不斷,互動也變成很自然。當演員苦惱沒有精靈粉可以飛,小觀眾便紛紛提供洗澎澎、吃冰淇淋……等快樂的念頭,而當演員期望得到觀眾的笑聲時,小朋友更是慷慨地大笑起來,演員與小觀眾間自然的互動,也掀開了童話的心靈帷幕。

本次《尋找彼得潘》不是J.M.巴利的舞台劇本和小說。而是導演以他的作品人物或是對話為靈感,自己創作編寫的新戲,內容和點子都是原創的,因此挑戰性更強。這場戲只有男女二位演員,因此他們必須千變萬化,除了肢體還要搭配劇情的需要以口技發出各種聲響,或歌或舞或跳或叫或猴、鳥、海盜、美人魚等等,角色變換紛繁,卻都唯妙唯肖,讓觀眾能即時跟上。如扮演狗追逐來找影子的彼得潘時,先是以手勢投影出狗,然後演員隨即酣暢淋漓演出狗追、人跑、狗咬人倒的動作。而當回顧往事時,彼得潘環腰抱住虎克船長,身後演員忽然從身後伸出一個套在手掌上,前一後二象徵鱷魚的圓球,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加上滴答的聲響,意味著牠將咬下虎克的手,將幾度空間全揉雜於一霎間,真是聳動的一幕。在觀劇者共鳴的驚呼中,不論老少已瞬間點醒了想像力,人人都成了彼得潘。

戲中,達令太太將小孩白天弄亂的心,都撫順平整放回抽屜最底層,再把好心情放在通風明亮的最上層,讓孩子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這樣的詮釋母親,讓觀劇者的心充滿溫暖,很貼心,也很別緻。

此外這次演出場地,對台南本地觀眾而言,也是耳目一新的一場驚喜。B.B.Art原是有歷史的老建築,如今這齣戲以自由拼貼,佐以無限想像,讓老屋蛻變成富有青春氣息的新時代藝廊,劇、場相得益彰。

這場戲有好劇本、好演員、好音樂、好場地、真是一場好戲。

《尋找彼得潘》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4/05/02 19:30
地點|台南市.B.B.Art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今日全球化的世界,面對迪士尼文化工業的操作,要改寫這部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名著談何容易,因為故事的角色形象早已定型,反覆地出現在電視與電影中。導演卻能找到一條顛覆既有形象的角度切入,帶領孩子思索這些原來的文本所不能給予的反思機會。(吳信宏)
5月
26
2014
《尋找彼得潘》精緻的呈現必定不同程度啟發兒童的想像力,其在內容和手法上不輕忽兒童的認知和美感能力,在態度上不紆尊降貴,尤其值得肯定。(林雯玲)
5月
16
2014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