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抹片的隱喻《蔓沿》
6月
16
2016
蔓沿(六八劇舍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7次瀏覽
邱彥哲(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六八劇舍近日在高雄鹽埕院子劇場展開他們的新作《蔓沿》的展演。劇作包含三個角色:外遇的男子永寄(徐興汪飾)、作為第三者的女子雨潔(劉濟綸飾)以及一位少年(薛人棓飾)。本文將從展演的空間與劇本的互動,以及劇本內部植物意象的安排作為討論的重點。

本次展演的空間院子劇場隱身於鹽埕熱鬧的五福路旁巷弄中,欲進到展演空間需要走入蜿蜒小巷,且空間內部本身帶有斑駁感,在尚未開演前進入展演空間方式彷彿就像是一種「隱喻」。劇本中僅有兩個場景:永寄和雨潔的外租套房和少年相遇的公園。空間的應用上,導演使用不同樓層及極簡的擺設來切換場景。展演空間的地理位置鄰近離熱鬧市區卻又意外靜僻,而內部空間除了簡單的掛畫之外,幾乎毫無擺設,加上窗外自然流瀉進來的街燈,空虛荒涼的感覺巧妙地與劇本內的設定呼應,創造了戲外就是戲裡的臨場感。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活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論。此理論強調,平時我們所用的隱喻都是概念性的,橫跨兩個概念領域,以甲來理解乙,比如說「人生如戲」這個概念,便是橫跨「人生」與「戲」兩個領域,我們以「戲」來理解「人生」。

回到空間本身,這種臨場感的來源,是不是也是一種概念上的隱喻?劇情在運作的同時,外部的設備與內部的劇情同步進行,如果外部與內部沒有對應,那麼觀眾勢必要靠著自己的理解去填補概念上的空白。但如果外部空間本身,就是作為理解劇情的途徑呢?觀眾便可以很快地進入劇情的內部。本劇作展演的空間具足了理解劇作本身的氛圍,甚至觀賞劇作途中,兩者似乎難分難捨,合而為一。

而劇本的另一個特殊處,在於其使用大量的植物意象。但更精確來說,劇本所著重描述的乃是劇中角色對待植物的態度,但也隱微地透露出角色的人格。永寄會交代雨潔應該如何照顧植物,他還擅自買了一幅雨潔不喜歡的桂花圖。但雨潔常常照顧植物不周,而面對會勾起不開心回憶的畫作還是勉強接受。但難道雨潔不愛植物嗎?不,她心心念念附近公園的黑板樹,背得出植物的生物知識,還在公園與少年因為植物相識。而少年畫遍公園的草木,欣然接受雨潔贈送的羅勒。永寄的掌控慾與自私,雨潔滿腹熱情但委屈,少年純真簡單,這些都藉著人與植物的互動顯現。如果從「概念隱喻」的角度來看,劇作將「人對植物的態度」與「人與人互動的態度」兩相對照,我們從「人對植物」來理解其「人對人」的細微刻畫。

但本劇稍嫌不足之處在於,植物作為一個擁有繁複意象的載體,於劇中並沒有發揮得淋漓盡致。比如桂花作為一個經典的意象,在劇中並沒有被發揮出來。又或者黑板樹,會散發特別氣味的黑板樹,被安排在此劇中究竟有什麼意義呢?無論劇作是有意或無意的揀選這些植物,他們的意義並沒有辦法彰顯,因此成了可以被替代的存在。也就是觀眾無法透過特定植物來了解安排上的意義,這是有點可惜的。

雖然如此《蔓沿》作為一個輕型的小品劇作,仍然是十分令人印象深刻。其空間的調度,演員自然的演技,劇本描述的細微之處,彷彿一個生活抹片,給了觀眾們一個藉由《蔓沿》來了解人生的機會。

《蔓沿》

演出|六八劇舍
時間|2016/06/4 19:30
地點|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佈景道具的真實與演員演技的自然,是這部戲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從第一幕滿桌茂盛的培栽到第三幕枯萎頹敗的畫面,為了呈現女主角內在心境的轉變,幕後準備工作必定花費不少心思。(邱大昕)
6月
28
2016
《我,有一個問題?》的創作便是依循在這種心理機制下,試圖讓每個行動能夠在已知的日常與未知的奇異間,為觀眾創造一個不以結論為導向、保持可能性與可感知的世界。
11月
27
2025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