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西遊問佛》想做的,或許是想用哲理反思的主題製作偶戲,卻在實驗為前提的狀態下,尚未思考這樣的劇本應用在偶戲上可能需要有更大的調整與配合,否則就算是透過字幕機如實地掃過劇本內容,觀眾也無心欣賞演出。
10月
11
2024
我們也不能確定所謂的「異質性」是否真的能夠用來窮盡、描述或是代表所有人的經驗。於是,我們每一年都驚嘆著一屆又一屆不同的青少年身上蘊含、迸發出的強大能量,或是讚賞每次演出豐富的自我挑戰或情節亮點;但是,每一屆共通的蒙太奇手法,卻也讓前述「每一個人都很不一樣」的異質性,被悄悄地轉變為「每一次演出都很特殊」的普遍性。
8月
23
2024
有別於作品核心一直緊扣在環境劇場與唯心主義文學的羅文瑾,兩位新生代的編舞家將目光轉向極其細微的生活日常以及複合型的宗教信仰,透過截然不同的舞蹈屬性,來向觀眾叩問理性與感性的邊緣之際,究竟還有多少的浮光掠影和眾生相正在徘徊。
6月
07
2024
若非劇末才提及和藤內即為延平郡王,對台灣觀眾而言,彷彿站在旁觀者的視角看待中日兩方權力的角逐,鄭氏王朝的故事一旦遠離了台灣的場域,便變得異常陌生了。
12月
20
2023
若是未曾讀過小說原作的觀眾,或許會有點看不太懂舞蹈內容。但是那又何妨?專注欣賞舞蹈不失為美事一件,誰說改編作一定要為原作服務呢?
12月
06
2023
在閩客族群的工人階層裡,「做十六歲」為重要的傳統儀式,融合了當地信仰和傳統元素,慶祝家中青少年正式邁入成人的重要時刻,並為其未來的成長祈福。尤其在台南地區⋯⋯
8月
30
2023
五位舞者同處一盞燈下,各自呈現自身的狀態,他們彼此牽引、互動,實則卻沉浸於自我迷宮中;如同現今社會,有多少溝通面臨巴別塔世界,無人聆聽也無人在意自己之外。
5月
04
2023
於是故事中包著故事,過去的大事件往往也是諸多小人物偶然撞擊與聚合而成。雖然限於舞蹈動作為主的抽象性,以及演出時間,林爽文事件能詮釋的幅度與深度有限,卻已經是一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好故事。 
1月
06
2022
面對這等大哉問,舞團沒有要試圖回答,團隊選擇回歸到「人」身上。最後一幕,林爽文被官府緝捕躲進深山老林,看著身旁的同伴淹死或被蕃殺死……編導給了林爽文一個虛構的、哀傷的獨白,觀眾得以窺見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想像當時參與起義者的心情,留下一個觸動人心的結尾。(何玟珒)
12月
28
2021
接下來,又再次回到相同的疑問:第七屆演出的主題,又將是什麼呢?對於在相同場地演出、相同陣仗的人馬來說,迎面而來的青少年是如此相似卻又不同,面對的故事是極為相似卻又相左。這場戲背後的考驗,又將是另一場關於這個「青少年劇場」計畫的「出脫」,令人期待這場不斷循環而絞盡腦汁的思索。(林佳靜)
9月
15
2020
對立形成的矛盾也出現在動作表現上,如女舞者試圖爬上男舞者的肩膀卻不斷滑落,如此跌落再起的重複數次,致使矛盾的情緒表現在動作的行進上,也使路徑顯得扭曲而不明確。雖然對立且矛盾,他們最終仍朝著家的方向前進。(戴君安)
10月
02
2018
這次發角讓筆者耳目一新。高三學測後,加入南一中所屬卡其色兒童實驗劇團的舞台經驗,讓我在觀看《發角》時,更能體會劇團在演員的對戲、默契的展現、舞台的走位、氣氛的營造、節奏的掌控那份不易。(林錫昭)
9月
18
2018
而後來青春突然掐在面對失去跟死亡的咽喉中。一男一女在兩側站腳上演著父母生病的情境,以往常去的場所增列成「學校、出去玩、醫院」、「學校、補習、醫院」,他們錯落的聲音說著。因為,青春不只那些苦腦、歡鬧,也有好沉的大石丟進來。(林佳靜)
8月
22
2018
新生版刪去了大團圓的結局,焦點由家庭(群集)轉向個人。孩子離開後,被打散的個體,該如何再與彼此重新建立連結,是他們各自要承受和面對的。( 涂東寧)
4月
28
2017
《美麗小巴黎》並不讓人發笑連連,而是品嘗到些許苦澀。嘲弄詼諧的說話方式,或許也是我們面對資本主義浪潮下的生活的一種對應姿態。(羅倩)
4月
28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