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中呼喚神明《關公在劇場》
8月
29
2016
關公在劇場(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6次瀏覽
梁陳安(政治大學哲學碩二)

最近這期間可以發現大型劇班,都開始擺脫傳統戲的框架,試圖在其中尋找突破口,因此許多看似禁忌、不合傳統審美觀的戲,都接連著上演。比如明華園訴說戲班由興盛到衰敗的《散戲》、李寶春導演貫徹悲劇手法的《戲說長生殿》,以及今日要評論的傳統、禁忌戲《關公在劇場》。

《關公在劇場》由唐文華挑起大梁,並配合唱念作打俱佳的說書人:黃毅勇、朱勝麗;基本功踏實的周慎行(馬童);以及身段極佳的劉育志(周倉)。此文旨特別評論這個實驗劇場,在「祭祀」氛圍上出色的使用。「祭祀」是戲劇一個很重要的起源假說,它裡面帶有著「巫」的內涵,即通過演出來取悅神明。這個元素,在這部戲中完全地被化用了。

首先,這部戲,其主線鎖定在和關公相關的故事上,同時將《過五關斬六將》、《單刀會》、《走麥城關聖歸天》、《青石山》中的經典橋段獨立出來演出。其中脈絡,基本上蘊含兩個大架構:第一個是歷史思維的傳達,第二個是民俗儀式的想像。在還沒進入《走》前,說書人端出了一盆高香置於劇場中間,冉冉上升的霧靄將整個劇場,置換成一個「祭祀」的場合,將人對天原始的敬畏感重新請到了現場。因此,在接下來的演出中,關公已經不再是歷史人物的關羽,而是信仰中的神明臨場了,非常地合乎《關公在劇場》的標題。與其說這是一場演出,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祭祀,通過這樣的祭祀,一方面介紹了關公這樣的歷史符號,另一方面則梳理了百姓日「拜」而不知的信仰。

再者,在《走》一齣戲中,關公甚至還親自地從旁門走過觀眾席進入現場。現場觀眾,被置放在劇本,成為一位位的東吳士兵,而關公孤零零在人海中,徒增了英雄末路的哀歎,而觀眾也能近距離觀察醞釀在丹鳳眼中的凌厲,感受唐文華散發出讓人毛骨悚然的氣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實驗手法,確實突破了傳統的拘束,非常成功。

最後,這場演出,還引進了很多燈光效果,帶來了一定的突破。開場的3D關公、在過程中不斷變化的燈影、以及打在舞台上的中文字符,都給觀眾一定的耳目一新。但是,筆者認為,太過強調畫面的表達,肯定會或多或少剝奪了演員本身的表達,因為觀眾會被強烈的色彩吸引而轉移注意力,尤其是在《走》中,過多的畫面效果和字符投影在關公身上,而關公卻正在訴說自己內心的悲慟,這樣的方式就模糊了觀眾應該專注的點,即關公在表情上的處理。但是總而言之,瑕不掩瑜的導演手法,提供劇場表演一個成功的老戲新編的典範。

《關公在劇場》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27 14: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兩位說書人的後設表現,拉近觀者和劇場情境的距離,不僅說明了演關老爺的各種禁忌,還客串扮演戲中的各種角色,並時不時和觀眾互動,說學逗唱令人為之驚艷。(祝芸琪)
1月
05
2018
「場地」竟成為《踏境‧巡福》與《關公在劇場》的「解」與「結」。《踏境‧巡福》因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如期開幕,而賦予意義性。《關公在劇場》移至雲門劇場而回歸戲劇展演本身,擁有更豐滿的詮釋空間。(吳岳霖)
9月
05
2016
對演員、戲班而言,如同說書人所言,仍是一齣有所忌諱劇目,不過也或許在端出香爐的那一刻,便能夠了解,這是編劇刻意要提醒大家:今天的主角雖是關公,但這終究是一齣戲、一臺祭。(林立雄)
8月
31
2016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