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中呼喚神明《關公在劇場》
8月
29
2016
關公在劇場(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5次瀏覽
梁陳安(政治大學哲學碩二)

最近這期間可以發現大型劇班,都開始擺脫傳統戲的框架,試圖在其中尋找突破口,因此許多看似禁忌、不合傳統審美觀的戲,都接連著上演。比如明華園訴說戲班由興盛到衰敗的《散戲》、李寶春導演貫徹悲劇手法的《戲說長生殿》,以及今日要評論的傳統、禁忌戲《關公在劇場》。

《關公在劇場》由唐文華挑起大梁,並配合唱念作打俱佳的說書人:黃毅勇、朱勝麗;基本功踏實的周慎行(馬童);以及身段極佳的劉育志(周倉)。此文旨特別評論這個實驗劇場,在「祭祀」氛圍上出色的使用。「祭祀」是戲劇一個很重要的起源假說,它裡面帶有著「巫」的內涵,即通過演出來取悅神明。這個元素,在這部戲中完全地被化用了。

首先,這部戲,其主線鎖定在和關公相關的故事上,同時將《過五關斬六將》、《單刀會》、《走麥城關聖歸天》、《青石山》中的經典橋段獨立出來演出。其中脈絡,基本上蘊含兩個大架構:第一個是歷史思維的傳達,第二個是民俗儀式的想像。在還沒進入《走》前,說書人端出了一盆高香置於劇場中間,冉冉上升的霧靄將整個劇場,置換成一個「祭祀」的場合,將人對天原始的敬畏感重新請到了現場。因此,在接下來的演出中,關公已經不再是歷史人物的關羽,而是信仰中的神明臨場了,非常地合乎《關公在劇場》的標題。與其說這是一場演出,倒不如說它是一種祭祀,通過這樣的祭祀,一方面介紹了關公這樣的歷史符號,另一方面則梳理了百姓日「拜」而不知的信仰。

再者,在《走》一齣戲中,關公甚至還親自地從旁門走過觀眾席進入現場。現場觀眾,被置放在劇本,成為一位位的東吳士兵,而關公孤零零在人海中,徒增了英雄末路的哀歎,而觀眾也能近距離觀察醞釀在丹鳳眼中的凌厲,感受唐文華散發出讓人毛骨悚然的氣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實驗手法,確實突破了傳統的拘束,非常成功。

最後,這場演出,還引進了很多燈光效果,帶來了一定的突破。開場的3D關公、在過程中不斷變化的燈影、以及打在舞台上的中文字符,都給觀眾一定的耳目一新。但是,筆者認為,太過強調畫面的表達,肯定會或多或少剝奪了演員本身的表達,因為觀眾會被強烈的色彩吸引而轉移注意力,尤其是在《走》中,過多的畫面效果和字符投影在關公身上,而關公卻正在訴說自己內心的悲慟,這樣的方式就模糊了觀眾應該專注的點,即關公在表情上的處理。但是總而言之,瑕不掩瑜的導演手法,提供劇場表演一個成功的老戲新編的典範。

《關公在劇場》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27 14: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兩位說書人的後設表現,拉近觀者和劇場情境的距離,不僅說明了演關老爺的各種禁忌,還客串扮演戲中的各種角色,並時不時和觀眾互動,說學逗唱令人為之驚艷。(祝芸琪)
1月
05
2018
「場地」竟成為《踏境‧巡福》與《關公在劇場》的「解」與「結」。《踏境‧巡福》因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如期開幕,而賦予意義性。《關公在劇場》移至雲門劇場而回歸戲劇展演本身,擁有更豐滿的詮釋空間。(吳岳霖)
9月
05
2016
對演員、戲班而言,如同說書人所言,仍是一齣有所忌諱劇目,不過也或許在端出香爐的那一刻,便能夠了解,這是編劇刻意要提醒大家:今天的主角雖是關公,但這終究是一齣戲、一臺祭。(林立雄)
8月
31
2016
實際上,朱陸豪的表演完全無須依賴於布萊希特的論述,導致布萊希特在結構上的宰制或者對等性顯得十分尷尬。問題的癥結在於,贋作的真假問題所建立起的比較關係,根本無法真正回到朱陸豪或布萊希特對於形式的需要。對於布萊希特而言,面對的是納粹與冷戰秩序下美國麥卡錫主義下,世界落回了另外一種極權的狀態;而對於朱陸豪而言,則是在冷戰秩序下的台灣,如何面對為了蛋跟維他命離開家的童年、1994年歐洲巡演時傳來三軍裁撤的失業,以及1995年演《走麥城》倒楣了四年的生存問題。
5月
07
2024
《劍邪啟示錄》這些看似破除框格的形式與情節,都先被穩固地收在各自的另一種框格內,最後又被一同收進了這個六格的大佈景裡頭。於是,原本比較單線、或平緩的情節架構,在導演運用上、下兩條空間帶的操作下,能夠立體化。空間搭配情節後,產生時空的堆疊與跳接。
5月
07
2024
如同《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看見石牌上兩邊的那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贋作是假,傀儡是假,裝扮是假,演戲也是假。然而,對藝術的追求是真,對表演的執著是真,對操作的技巧是真,在舞台上的用心呈現及感情投入也是真。如今,布萊希特的身影已逝,朱陸豪的印象仍歷歷在目,儘管透過鍾馗的交集對歷史反思、對過往懷疑,西方理論與東方經驗的激盪、辯證,最終的答案其實也是見仁見智吧!
5月
06
2024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