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成功學」——《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11月
11
2025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嚎哮排演提供╱攝影朱上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次瀏覽

文 宋明翰(臺大戲劇研究生)

一個成功學當道的時代

打開短影音平台,無數(或真紅或假紅)的網紅們,動輒以「想知道我是怎麼成功的嗎?」、「跟著我,保證你在三十歲前就能成功財富自由」之語作為起手式,吸引螢幕前渴望成功的芸芸眾生們。網課平台上,各類知名藝人、退休政治人物、美妝達人、體育選手,爭先恐後地將自身之成功經驗轉化為商品,並試圖說服目標客群:成功是可購買的。連鎖書店的暢銷榜上,更是充斥著種種成功學書籍,它們無不以驚人的銷售數字標榜自己才是最成功的成功學。

在一片將成功與商業、金錢、流量劃上等號的風潮中,《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以下簡稱為《別叫我成功》)一劇卻逆勢而為地,以一位窮酸的、沒流量的、戲劇系畢業的廢柴青年為主角,講述了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可以說,嚎哮排演對於成功的(另類)詮釋與謔仿,無疑刺激了觀眾重思何謂成功?、如何成功?等看似老掉牙卻歷久彌新的人生課題。

筆者以為,此劇從以下三方面刺激了我們對於成功的反思:鄭成功成功與否、何為成功的父?何為成功的子、以及何謂一齣成功的戲?接著,筆者將對其逐一展開討論。

鄭成功成功與否?

在《別叫我成功》中,戲劇系畢業的鄭馬豪(黃建豪飾),為了獲得擔任國姓廟主委的父親鄭萬里(林玟圻飾)之肯定,特別在國姓藝術節之際返鄉,並執導了一齣名為《國姓爺傳奇》的音樂劇。有趣的是,鄭馬豪在《國姓爺傳奇》中,並未選擇以歌功頌德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手法呈現鄭成功傳奇的一生。相反,他選擇深入刻畫鄭成功的種種不成功之處,如:不成功的反清復明與不成功的父子關係。這種做法,無疑使得鄭萬里暴跳如雷,因為他所期待的正是歌功頌德。

對於鄭萬里而言,鄭馬豪的做法無疑是一種褻瀆之舉。然而,對於鄭馬豪而言,他只是企圖讓早已神格化/符號化的國姓爺脫下種種神話外衣,並還給觀眾一個有血有肉的鄭成功。在鄭馬豪的視角中,鄭成功之所以值得大書特書,並非因為他完美無瑕、戰無不勝,而是因為他有成有敗、不乏遺憾。甚至,我們可以說正是鄭成功的不成功之處,折射出了他的雄心與氣節——北伐失利的結局映襯出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雄心壯志,而 父子失和的處境則彰顯出他捨棄親情,拒絕降清的過人勇氣。這種以不成功映成功的作法,不僅是鄭馬豪對鄭成功的現代/後現代詮釋,更是嚎哮排演對於「成功學」的另類辯證。

何為成功的父?何為成功的子?

《別叫我成功》同時呈現了兩組父子——歷史上的鄭芝龍與鄭成功,以及當代的鄭萬里與鄭馬豪。兩組父子構成鏡像,讓何為成功的父、何為成功的子之議題被具體地擺上檯面。

鄭成功力勸其父不要順清,此舉顯然是把國家與信念置於父命與孝道之上。換言之,他寧可為子不孝,也不願為臣不忠。此一抉擇直接導致了鄭芝龍之死——他雖因降清被封為高官,最終卻仍因兒子的政治立場而遭處死。然而,命運的吊詭正在於此:鄭成功正因堅守忠義而被後世奉為民族英雄、護國神祇,這反倒使他的不孝行為,成為光宗耀祖之舉。綜上所述,我們實難一言論斷,鄭成功究竟是不是個成功的兒子?

鄭萬里力勸其子不要搞藝術,表面上是出於關愛,怕兒子吃苦、走冤枉路。但實際上,這份愛也摻雜了面子與榮譽的考量。他希望兒子能在銀行上班,有份穩定的收入與體面的身分,如此一來既能過得安穩,也能讓家族增光。然而,這樣的期待卻在無形中扼殺/壓抑了兒子的主體性,也預設了幸福的標準(即穩定與財富)。鄭萬里卻一直不明瞭,在鄭馬豪心裡,幸福的標準在於能否實現自我、追尋理想。在此一語境下,我們可以說,鄭萬里以愛之名,對兒子做出了最殘酷的事——否定了他做自己的權利。親情的吊詭正在於此:沒有人比鄭萬里更想保護兒子,卻也沒有人比他束縛兒子更深。綜上所述,我們實難一言論斷,鄭萬里究竟是不是個成功的父親?

何謂一齣成功的戲?

鄭馬豪一心創排的《國姓爺傳奇》資金籌措不順,因此請不到專業劇場團隊參與工作。最後,在眾多里民的熱心協助下,該劇才得以成型。然而,《國姓爺傳奇》正式開演之時,卻遇到黑道鬧事拆臺、惡意攪局,該演出也因此被搞得七零八落、狼狽不堪。可以說,就藝術水準、演員表現、劇情演整度、思想深度而言,鄭馬豪(及眾里民)所創排的《國姓爺傳奇》,絕非一齣成功的戲。然而,就情感面而言,這齣東拼西湊而成的作品,卻直接促成鄭家父子的相互理解與終極和解。從一視角反思,《國姓爺傳奇》又不可不謂成功。畢竟,鄭馬豪返鄉做戲的初衷,本就是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換句話說,鄭馬豪以無用的藝術創造了有用的情感,甚至可以說是達成了一種極為神聖的效果(父子的終極和解豈不神聖?)【1】

有趣的是,上述的思考與辯證,也可直接對應到《別叫我成功》在Threads或個人部落格所獲得的正負評價。該劇獲得的負面評論大多為父子情節太過老套、戲劇衝突解決得太過輕易/隨意、黃色笑話/直男笑話太多、鄭成功佔比不高,更似噱頭等【2】; 正面評論則多為娛樂性十足、笑點滿滿、笑到肚子痛等【3】。一言以蔽上述種種觀點,《別叫我成功》的藝術高度見仁見智,然其娛樂效果無可厚非。

持平而論,這些正負評價大多也都是筆者所感。確實,事後想來,該作品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或許有不少可議之處。然而,在觀戲當下,筆者其實無暇顧及這些理性面上的思考。原因無他,在感性面上,筆者早已被滿滿的笑點、目不暇給的聲光效果、用心編創的臺語饒舌歌曲,給深深感染了。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它或許意義不夠、深度普通,然而,又有誰說成功必須與有意義、有深度劃上等號呢?


注解

1、筆者對於無用性、神聖性等概念的理解與詮釋,深受法國情色理論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又譯作巴代伊)的啟發。根據他的理論,無用(與耗費)是一種極其神聖的行為,其可貴之處在於,它展現出一種永不向理性與外在結果屈服的態度。請參見巴代伊著,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頁224-239。

2、正負評價來自Threads或個人部落格,參見相關連結:1234567

3、同上。

筆者對於「無用性」、「神聖性」等概念的理解與詮釋,深受法國情色理論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又譯作巴代伊)的啟發。根據他的理論,「無用」(與「耗費」)是一種極其「神聖」的行為,其可貴之處在於,它展現出一種「永不向理性與外在結果屈服」的態度。請參見巴代伊著,賴守正譯:《情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頁224-239。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演出|嚎哮排演
時間|2025/10/03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歷史劇、家庭劇到劇場自我指涉的層層遞進,我們更看到了嚎哮排演不只是個依靠諧音或是小黃哏贏取觀眾好評的喜劇組合。在喜劇的形式包裝下,也潛藏著某種批判性。我們可以將本作定位在嚎哮排演兩種不同創作脈絡的交叉點上。
8月
21
2024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