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喜劇到台灣茶館:在偶的呼吸與人的身體之間《阿僕ㄟ走傱》
11月
28
2025
阿僕ㄟ走傱(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以莫里哀(Molière)《司卡班的詭計》(Scapin the Schemer)為藍本,集藝戲坊將這部法國經典喜劇移植到十九世紀台灣大稻埕的茶館和街巷。這場演出,融合布袋戲和真人表演,營造許多令人目不轉睛的瞬間。然而,新編節奏和敘事方式略顯鬆散,情節跳躍、缺乏清晰引導,使得部分觀眾難以完整捕捉故事脈絡。喜歡偶戲語言和真人互動表演的觀眾,這部劇值得一看;但若期待線性敘事的觀眾,則可能會感到困惑。

這場演出最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偶師與人偶的融合,雖然是布袋戲,卻擺脫傳統彩樓的隔離與束縛。偶師也不再只是操控人偶的雙手,不再隱身於幕後,而是完整的表演者,以全身姿態投入劇情,情感流暢自然,甚至是一人分飾兩角,透過聲音、服裝來區分。這種「人偶合一」的表演引人入勝,配上偶師對情感和聲音的細膩刻畫,人偶不再是物件或工具,而是與真正的偶師一同呼吸的鮮活生命,與偶師產生共鳴。兩位男偶師透過聲音區分角色,兩位女偶師則透過服裝和帽子來分辨彼此,既節省換裝時間,又使服裝成為戲劇語言的一部分,這種「極簡換裝」在視覺上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肢體表演,例如用細棍托著碟子旋轉,以及人偶彎腰的細節,展現極高的技巧和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融合街頭雜技與偶戲精巧工藝的美學,自然而然地吸引觀眾的目光。主角阿僕在公園、商店和茶館之間穿梭,甚至走到觀眾席與觀眾互動,成功地拉近舞台與觀眾的距離,使劇場成為共享的空間。

阿僕ㄟ走傱(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舞台設計巧妙絕倫,右側是公園長椅,中間是「誠信第一、敬請認明、童叟無欺、茶正味絕」字樣的寶順洋行櫃台,左側是擺放著茶盒和桌子的茶店場景。這些場景結構清楚地展現時間和空間,卻又融入日常元素,使整個舞台彷彿是從歷史敘事中「生長」而來。矮凳、高塑膠椅以及六排開放式觀眾席的組合,打破「看台」與「表演場」之間的界限,刻意模糊「舞台/非舞台」的界限,彌合戲劇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鴻溝,並允許偶師和人偶在觀眾席中穿梭,營造臨場感和實時互動。偶師在觀眾席中行走表演(包括坐在觀眾席中的角色,例如Mary與阿僕),成功地打破第四面牆,創造沉浸式的幽默和驚喜。演出融合了多種語言,包括七字調、台語歌唱(大稻埕歌唱語境)、英文台詞的混用,營造出跨語言的文化張力,對熟悉台語與在地文化的觀眾來說,是有吸引力的在地化改編。

然而,這部新劇最大的缺陷在於敘事和節奏的把控。儘管編劇試圖重構莫里哀的懸疑故事,並融入本土元素,但敘事跳躍和節奏問題依然顯而易見:改編後的情節跳躍過快,場景轉換過於簡短,導致觀眾很容易搞不清人物關係和動機。此外,由於缺乏更清晰的旁白,某些身份揭示等關鍵轉折的段落缺乏必要的情感深度和鋪墊,削弱真相揭曉時的戲劇張力。另外,如果使用更醒目的標記,一些場景轉換和快速的角色切換會更加清晰——目前,僅靠聲音或帽子來區分人物,對普通觀眾來說仍然稍有困難。有些段落過度依賴噱頭或雜技效果,但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並不一定與主題相關,或是助於推動情節發展,導致視覺高潮眾多而敘事高潮寥寥無幾。新編素材的即興和實驗有時顯得過於隨意,需要更嚴謹的編排來平衡笑話與故事之間的連貫。

阿僕ㄟ走傱(集藝戲坊提供/攝影張瑞宗)

示範如何操控人偶及邀請孩子上台的互動教學環節,是本劇的一大亮點。阿僕教導操控人偶的基本方法,例如使用「一」、「四」、「七」等手勢來促使人偶動作,既具教育意義,又能吸引觀眾。然而,節奏把控至關重要,以免拖慢主線劇情。邀請孩子們扮演反派角色並協助完成最後的演出,既寓教於樂,也增強觀眾的參與感。結尾感人的療癒和重聚令人動容,阿僕從鬧劇到寬恕的轉變也為觀眾帶來亟需的情感慰藉。

《阿僕ㄟ走傱》在表演和人偶技藝方面堪稱精湛,富有創意的舞台佈景和人偶形式都很值得稱讚。如果劇本過渡、場景轉換以及視聽提示能夠進一步完善,這部劇作便可從一部充滿潛力的實驗作品,昇華成一部完整而感人的新編經典。這是一場充滿創意和驚喜的跨文化實驗:它將莫里哀的騙術喜劇融入台灣布袋偶和大稻埕的語境,人偶和偶師本身也成為主角,融入觀眾的生活,帶來諸多表演亮點。

《阿僕ㄟ走傱》

演出|集藝戲坊
時間|2025/11/16 14: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敘事策略與編排的失衡,導致《斷香引》的情節推進讓人恍惚與出神。坦言之,其難解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最終糊成一團並理不出線索、如煙霧繚繞一般的「呈現」。
11月
24
2025
在面對歌仔戲團經營的困境上,星字團跨出了跨界合作的第一步,或許是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劇中秋蘭再興日月星的想望。台前台後,用戲說自己的故事,戲也許不完美,猶如人生的坑坑窪窪,但至少仍在努力前行。
11月
18
2025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