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權力困境《浪子燕青》
12月
03
2016
浪子燕青(台灣歌仔戲班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5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水滸傳》從英雄百道金光驚天動地的出場寫起,到一○八條好漢個別活現,中間聚義、征戰、招安,至散盡的寂天寞地結局,兄弟關係、性命以義相繫,此義氣(又作正義、情義)為一種自足的精神,不同於家國倫常的孝義或忠義,必須在自由狀態才可存續,不能受現實世界侵擾,所以自成天地的梁山泊是英雄烏托邦。當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帶領眾人尋求招安途徑那一刻,曾被世俗拒絕的英雄們開始重返現實之路,而現實的黑暗面,不脫權力利害法則,英雄如何應對?今年臺灣歌仔戲班劇團(以下簡稱臺灣歌仔戲班)、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簡稱李清照私人劇團)不約而同都搬演浪子燕青,此人在招安過程扮演傳遞訊息要角,故依據前述分析,權力將作為思考人物塑造和劇作方向的原點。

燕青在水滸第六十一回出場,為盧俊義家僕,「這人是北京土居人氏,自小父母雙亡,盧員外家中養的他大。」

臺灣歌仔戲班的《浪子燕青》,編劇豐厚其孤兒「血肉」,添加一段年少師門恩情與相關人等,使之成了一個具來歷的人,又妥善串起原書花繡、擂臺等較突兀情節,讓人物行動、心理轉折都有前因依據。這版燕青,展現小說形容的敏銳觀察力和急流勇退智慧,故事首尾俱全很流暢,是戲、毋寧更像「人生扉頁」,似人臨終前腦海會快速閃過一生畫面般,每個畫面是記憶片面,合起來得出人生終局。應用在戲裡,梁山泊獲朝廷招安後,燕青面對眼下局勢和歷史之鑑所聚焦的政治權力,權力當視作是一事件/引發思索的點,用來刺激主角思考、推動下一步,直到累進成其最終選擇──從人世離去、返身孤獨「自由」。

同樣演水滸,李清照私人劇團卻將英雄賦予異國風貌,形式看似陌生,談的仍是權力。《燕青》以一幅《聽琴圖》具象化主題,此為宋徽宗在朝(1101-1125)的院畫,內容是:畫中繪有四人,居北位者後有松樹高聳,樹土軟枝植物纏繞,樹旁修竹鮮綠可人,兩位分別著紅綠官袍的官員相對而坐,一僮子侍立於綠袍人側。居北位者正低首撫琴,旁設香案,薰爐中香煙裊裊而出。畫幅下方繪一頗具姿態的奇石,上置銅鬲,中插折枝花卉。【1】研究者指出「《聽琴圖》中人物與物品的配置更彰顯出所繪與帝王有關,因為它十足體現中國帝王的位階秩序(hierarchical order)」【2】,用二度空間暗示上位者的權力支配性,因此當圖以全幅或局部出現於劇中主要場景──李師師所在的醉月樓,風月場所遂搖身變成權力源頭,可又非與招安相關的政治權力而已。另外此圖引起研究的興趣之一緣於「是御筆或出自院畫家之手」,本戲借用畫作之繪者疑雲不只品評真偽,進而延伸所有者、人的主體性概念,反映在皇帝金屋藏嬌的師師、聽命為僕的燕青──樂籍倡家與俳優僮奴二人上,供人娛悅的性質何其相似,身不由己的「寵物」,人身權力實握在主人手裡。不僅如此,寵物也講究位階高低,當師師(童婕渝飾)面對有求於她的男人,原本處被消費的地位頓時翻轉,得行使為所欲為權力──欣賞燕青(陳禹安飾)容色,冷不防一手探向「男體」──將眼前人視作情欲投射對象,恣意滿足自我。但妓女褻玩男色「發乎情止於服(衣服)」方式終究客氣了些,還是胡BB演的梅香,言詞風騷舉止輕浮,其日式服裝敞開一角流洩的春色,才是情欲快意出口。權力在本戲多層次著墨,藉一圖一場景交織成政治、人身、情欲三重奏,奏出人物立體面向。

臺灣歌仔戲班版燕青之於現實權力,是妨礙自由要擺脫的羈絆,未必想有所用途,再藉李清照私人劇團另一作品《石秀》,觀察英雄如何操控權力,互為闡明。戲由石秀自以為是愛情/偷情/淫婦的視角出發,編劇挖掘出不同於小說強調兄弟情義表面下,其有欲於楊雄妻潘巧雲不承認,當得不到美人便抹黑對方的心理。義氣是英雄熟悉的感覺,然情欲則否,當石秀「唆使」做丈夫的殺了潘氏和姦夫,名義為兄弟出氣,事實是否認情欲對自己的影響,掩殺非理性一面,以便促使自我復歸統一。情欲中的權力高下,就此事關乎古代性別男強女弱觀念和遵守道德與否,是以男子/英雄取得了宰制悖德者生命和消除野性的權力【3】,完成內在的理智文明化。

李清照私人劇團這兩齣的人物都有陰性傾向,俊美坤生飾演英雄,配上粉妝玉琢、嬌滴滴女主角,以及胡BB的侍女,卻非三花或彩旦演法,看的是他敢妖嬈浪蕩,仍講究美感,加上此間人物做日式裝扮,於是發散開異國風情,服裝堆疊束裹和華麗布紋,身體彷彿被俗世欲望層層包裝成精緻物品,得以視覺盡情意淫。

《燕青》和《石秀》打造雄性衣飾之美的舞臺浮世繪,臺灣歌仔戲班則從語言音樂上布滿陽剛氣息。《浪子燕青》屬古冊戲規矩演法,臺詞運用許多四句聯來推演劇情,不徒做定場詩晃眼即過;音樂以大量打擊樂器營造磅礴氣氛,但鼓聲裡常夾著悠揚笛鳴,強健中宛轉淒清,恰似燕青豪氣之餘又孑然一身的音符寫照;第五場有首特別曲調【南管雜唸調】,應從南管的俗唱──高甲曲而來,類似歌仔調雜唸仔的風格,故名。演唱時隨情緒由慢板逐漸加快,適於長篇大論情境,往往飽含激情昂揚之聲。這裡用在琴春向燕青回述師門往事,是他後面行動的思想基礎,也隱伏遠離權力心理背景,所以具關鍵作用;男女聲按人物形象和敘事強弱在器樂上有差別,前者加強鼓板敲擊頻率,後以絃樂烘托悲悽,形成剛柔互濟的悅聽效果。

解讀《水滸傳》的角度大柢有反政治、性別(尤其強調女性)、市井文化(食、衣、信仰)、敘事(語言、修辭)……等,部分角度因時空變遷或既定陳俗有局限性,但不同時代的人都有基本生存問題,也要面對社會權力,無論它分化成政治、情欲或知識出現,饒富深思在於「......英雄之所以末路乃是受到權力的誘使、瞞騙和欺壓」【4】,古典英雄和權力的拉拒過程,以及處現實中的人生態度,這不僅是切入戲劇作品,也適用我們了解自身得援引的心靈方向。

註釋

1、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頁77-122。

2、同註1。

3、這從石秀為一屠戶的身份安排可見明晰,人宰殺牲畜,暗示有行使生殺權力,高出一等的文明;如是推理,若人墮落至憑感官生存地步(如姦夫淫婦沉淪欲海),便可與動物同樣處置之。

4、語出張大春於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節目冊之編劇的話,原文段落:「《蕩寇誌-終極英雄》和所有的傳統戲劇並無二致,此劇並無任何新創事件可以擺佈,觀眾不但明白英雄末路的局面,甚至也明白英雄之所以末路乃是受到權力的誘使、瞞騙和欺壓。」,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節目冊,演出日期2014/3/14-17。頁24-25。

https://www.hk.artsfestival.org/store/house-programme/2014/108Heroes/2014HKAF_HP_108HeroesIII_rev.pdf 查詢日期2016/11/28

《浪子燕青》

演出|臺灣歌仔戲班劇團
時間|2016/10/30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其創作主題而論,《1624》貼近官方政治意識對臺灣國家發展的想像:以厚實的經濟實力競逐全球市場的海洋國家(「在開闊世界,留下我的行蹤,離開故鄉,去尋找黃金夢鄉」);就其演出形式而論,《1624》毫無保留地隨應社會風潮:堅定的本土姿態(以歌仔曲調唱出「阮是臺灣」的心聲),充滿商機的粉絲現象(種類繁多的周邊商品),網路世代的閱聽習性(我們都是Gameboy);就其創作意識而論,《1624》滿足了所有「政治正確」的標準:「原住民」(「臺灣土地是我們西拉雅的」),「女性」(女祭司尪姨、女海商印姐瓦定),和「轉型正義」(「翻轉受傷的皺褶,新的咱已經成形」)。綜合言之,演出團隊身後的官方文化機構,藉由這個充滿宣示性的唱詞,華麗的視覺意象,舞台明星和粉絲熱切互動的表演景觀/奇觀,整編臺灣主體的文化論述(「只要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你我初見各言語,今日能通留文書」),化解社會內在矛盾(「每一道皺褶有歷史的傷,每一吋新生有熱情溫純,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受辱的生命,要有理解和包容」),進而確認所謂「本土政權」(「阮是臺灣,阮是臺灣」)的正當性。
3月
13
2024
「複數」於焉構成這場燈會大戲的策略,卻也成為某種必須,甚至是枷鎖——既是創作對1624年的解答,亦是問題。由於1624年本身帶有的複雜意義,也延伸出《1624》在製作背景裡必須承擔的複雜訴求,包含史觀建立、族群重思、國族定位等,表現在內層、甚至已滲透到外層的是:四百年後、身處2024年的我們嘗試以此為出發點重新面對自身的過程。《1624》在某種「有臺灣意義」的燈會大戲框架下,又以「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為題,同時得肩負「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責任」,甚至是延續《見城》以來的榮光,步步從一面城牆(《見城》)、一座城市(《船愛》)到整個臺灣,最後只變成一部「不夠爽的爽片」——但,一部戲究竟得被賦予多少責任?
3月
11
2024
相較於《媽祖》演出帶來的在地饗宴,《1624》雖然故事以臺南為核心,卻可見以城市躍居國家定位的意圖。整體舞台架構以船帆為意象,帶出各國海上競逐的主題,醒目且特殊的舞台別開生面,然而舞台裝置過大也稀釋了演出的效果,即使坐在觀眾席前中段,仍無法看清台上演員的走位與身段,多數時候仍須透過螢幕來輔佐理解劇情,這或許也是此類大型戶外展演的問題所在,平視式的視角、太過遙遠的舞台,並不利於多數觀眾的觀賞。
3月
11
2024
《長安花》雖然返回〈李娃傳〉,卻不依循〈李娃傳〉一見傾心的愛情開端與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亦非採用古典小說的「雙美」舊套,而是回到唐時「良人賤戶不可通婚」的真實,從有距離且不圓滿的愛情,反面證實愛情的深刻雋永。這樣的詮釋角度,確實為這個故事打開新的局面,但若說要完全跳脫元明以來的戲曲創作,卻仍有一定的難度。
3月
04
2024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
2月
22
2024
民戲最受推崇的是飽含腹內功夫的活戲技藝。指的是在廟口上演的歌仔戲——民戲,通常沒有劇本、臺詞,甚至沒有文字資料,由主要演員口述故事情節,透過口傳心授,由演員臨場發揮、相互配合。因此,常年表演經驗累積出來的腹內功夫——活戲,是民戲最受推崇的藝術價值。
2月
08
2024
《劉姥姥和王熙鳳》為台北新劇團2023新編戲齣,編劇兼導演李寶春意圖打造非屬彩旦亦非純然老旦的「劉姥姥」,將目光放在劉姥姥與王熙鳳兩人互動產生的情誼上,跳脫以往戲曲紅樓夢的敘事架構,注重角色本身故事。以京劇演員四功五法的底子為基礎,延伸原著角色特性,結合螢幕投影科技,意圖發展出不一樣的紅樓故事。
2月
08
2024
試著把觀看的視線放寬,就會發現——在室內劇場之外,歌仔戲仍以酬神喜慶的祝儀形態散佈在各廟埕民家。這類演出就是外台民戲,沒有劇本當天才依講戲仙安排現場決定劇碼。陳美雲歌劇團便是大台北地區名氣響亮的老字號歌仔戲劇團之一。
2月
06
2024
《寶蓮燈》是一齣充滿象徵隱喻的神仙戲。神仙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人類追尋永恆的內在意識,不停被重述而歷久不衰;也反映戲曲發展與宗教彼此的緊密關聯。
2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