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之犢是否不畏虎:零零後的戲曲跨界創作《逝》
6月
12
2025
逝(蔡宇倫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22次瀏覽

文 楊瑞宇(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讀)

不論是京劇、歌仔戲、客家戲或豫劇,當今臺灣的傳統戲曲面對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氛圍,跨界與跨文化已不再稀奇,而是成為趨勢。戲曲不斷嘗試與其他藝術對話,意圖吸引更多新世代觀眾走進劇場。然而,筆者注意到,戲曲的跨界創作已悄然邁入「零零後」的新世代,不僅為跨界視角注入新意,也象徵戲曲跨界進入嶄新的時代篇章。

《逝》是一部融合歌仔戲與當代劇場語彙的跨界作品,透過五個故事片段,重構一位戲曲女伶從少女到老年的生命歷程。這不僅是一場個人記憶的追尋,更是一場對文化根源的探問。「靈感來自導演宇倫的家族記憶——他的祖母,一位與臺灣歌仔戲共度一生的戲班女伶。她從被賣入戲班的少女,到戰後臺灣廟口外台的青衣演員,一生浮沉於戲曲舞台,而這部作品正是對她人生的致敬。肢體劇場與面具藝術在演出中交錯運用,營造靈魂與現實交織的意象,展現戲曲人生的堅韌與孤寂。傳統歌仔戲的旋律與現代音樂交織,為觀眾帶來跨越時代的聽覺體驗。」【1】

全劇以序章「靈魂 × 甦醒」為始,接續五個段落:「戲班(回憶)」、「榮耀」、「破碎」、「傀儡」、「掙扎」、「解脫」,再到終章〈結〉,描繪吳秀花一生的高低起伏。六十分鐘的篇幅勾勒出她作為歌仔戲演員的生命曲線,並嘗試將舞蹈肢體語彙與歌仔戲的「唱、作」交錯結合,成為本劇的跨界核心。【2】

表演上,吳秀花一角由兩位專業歌仔戲演員林芸丞與許家綺飾演,演出情感豐沛、唱作俱佳。林芸丞在技術問題出現時台風依舊穩定,許家綺則巧妙處理即將脫落的彩鞋,表現靈活。三位舞者的表演亦貫穿全劇,肢體流暢、語彙明確,特別在序場最為搶眼,演員與舞者各司其職,展現出高度的專業素養。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場面雖不算宏大,燈光與舞台調度亦克制簡約,但透過演員肢體與音樂節奏精準的配合,卻成功在有限資源下營造出多重時空與情感層次的堆疊,使觀眾得以深度共鳴。

然而,筆者對此劇在「跨界」上的處理有不同看法。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例如段落分場的設計仍延續傳統戲曲的結構,戲曲段落與舞蹈段落分離、各自獨立,少有互動與融合的火花,令人遺憾。

此外,從劇場現場的觀眾反應也可見端倪。筆者觀察到部分年長觀眾對劇中舞蹈語彙較為陌生,難以全然理解其象徵意涵,而年輕觀眾則對傳統歌仔戲段落的語言與唱腔略感距離,兩者之間的鴻溝反映出跨界創作若僅停留在形式拼貼,將難以真正溝通兩端觀眾群。這正說明「融合」遠比「拼接」來得困難與關鍵。

筆者認為,當代戲曲的跨界創作,尤應勇於實驗與突破。尤其是零零後的創作者,更應跳脫「循規蹈矩」的框架,擺脫創作上的安全感,展現屬於自身世代的符號與思維。零零後的創作背景與所處時代不同於八、九零後,他們自幼即接觸影像、網路與全球化的資訊洪流,對傳統與現代的界線有著更模糊也更自由的詮釋能力。如果說九零後的跨界創作仍在尋找語彙的融合點,那零零後應有能力直接打破語彙邊界,建立屬於自身的跨媒介語言。

整體而言,《逝》作為小劇場的跨界作品仍值得肯定,尤其在青年戲曲人相對稀少、跨界創作更為稀罕的現況下,其勇氣與誠意可嘉。畢竟,許多青年戲曲人仍被灌輸「傳統未精,何談創新」的觀念,而筆者則不以為然——傳統深如海,永無止境,固然重要,但時代巨輪不會停歇,創作必須與當下對話。筆者強烈建議:應讓更多創作機會交由這群初生之犢嘗試,因為唯有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進,戲曲跨界的未來才可能真正開出不一樣的花。

願戲曲的未來,不是「懷疑初生之犢是否不畏虎」,而是真正讓這些初生之犢,敢於不畏虎,並在創作的疆界上劃下屬於自己的野心與印記。


注解

1、 文字摘錄自《逝》節目單。

2、 蔡宇倫導演口述。

文字摘錄自《逝》節目單
蔡宇倫導演口述

《逝》

演出|蔡宇倫
時間|2025/05/24 19:30、2025/05/2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