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讓我們重新來過《湯谷龍陽》
12月
12
2016
湯谷龍陽(楊儒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39次瀏覽
印卡(專案評論人)

性別 (gender)出現於六零年代末期用來取代生理性別對於性別解釋的主流地位。性別觀點的出現幫助理解性別氣質如何在不同社會與文化脈絡中如何形塑出不同的性別氣質。性別化的行為與態度如何在社會規範中成形以及性別展演在不同社會展演,除了在個人層次化,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在當時透過了民族誌丟下了這一顆震撼彈。性別的多重面貌既涉及了社會結構,也在社會中分化成不同的行為習俗。以傳統戲劇在現代的轉型,例如受到在上世紀二零年代由於大正風潮與國外平權思潮下女性演員重新走進了傳統禁止的梨園,完全不同於與京劇成形在明清因為對女藝人禁止的社會氛圍了。性別與劇場角色的重構除了劇場內部的性別語言外,與社會氛圍有著極大的關係。《湯谷龍陽》透過龍陽之癖與當代性別角色對話或許也想要試圖抓住著與打開一種同性愛的面貌。

關於男色,或許近年來由李漁《無聲戲》的《少年金釵男孟母》最為成功。不過有趣的是《少年金釵男孟母》依舊透過服裝裝扮來強調著陰性氣質的存在與性別流變。而在現代戲劇中著眼於性別,如《蝴蝶君》、《歐蘭朵》,也有著透過男女角色互換達到特殊戲劇效果,例如《姐夠甜.那吸》、《服妖之鑑》等作品也大量使用著服裝與性別展現來產生多重性別流變的面貌。但《湯谷龍陽》並不屬於此類,在劇本與演出策略中《湯谷龍陽》採取著BL劇的手法,直接以男角演出龍陽君、魏安釐王,但傳統京劇如何演出男情男愛,這是這齣劇本的野心,但也正是其問題所在。

現代京劇對於男色的描述有時在戲劇中是從個人性別展演在前台與後台社會展演的扞格來描述,例如梅蘭芳的文化符碼,或是《彭公案》透過一種非常態的視角,描述著性慾的不正常關係。《湯谷龍陽》這個劇碼,則相反的試圖要重寫在當下的性別文化中如何對於同性性慾的肯認。《湯谷龍陽》的劇情軸線從歷史典故以睿夫人穿插武將龍陽近身護衛進,描述龍陽君與魏安釐王的同性愛情愫。《湯谷龍陽》的手法以抒情手法展演這份同性情愛在意外悲劇中的離別。睿夫人在舞台的動線雖有妒忌形象,但相對下並未產生不同婚愛觀點上的衝突,這一點在舞台上的演出相當可惜。

戰國時期的性別關係是否得想像成為當日的性別議題,則是表現手法上策略的選擇。或許在語言層次上戰國時期除了透過山海經的意象之外,如何在語言藝術中將這些幽微的性別文化鋪展,或許帶有曖昧色彩的楚辭等文學應可在多加斟酌與提供互文對話的層次。再者,在身體語言中,正因為《湯谷龍陽》的企圖,會讓人好奇到底《湯谷龍陽》如何發明一種新的肢體語言描述京劇體系中的男男之情、斷袖之愛,這可惜應該更具備企圖地去從京劇身體中找尋其展演方式。一般的交遊又如何昇華成為具備曖昧的特殊關係呢?

隨著台灣劇場越來越多戲劇著眼與性別政治,但許多傳統戲劇也有著自身性別分工與肢體性別化的特殊時空背景,如何在性別政治的關懷中同時面對既有的表演限制以及重新活化藝術對於當代時空的關係。《湯谷龍陽》選擇不以服飾裝扮簡單化解性別氣質的表現方式,但性別氣質在原本生旦淨末丑的語言中又如何重新分配與想象呢?在這一點上也許《湯谷龍陽》對於當代劇場的意義也得以顯像,也唯透過新角色與新的戲劇語言的出現才能更進一步地將一種曖昧的同性情愫轉化成新的男女關係,打開傳統戲劇的疆野。

《湯谷龍陽》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6/11/26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創作者沒有基礎背景,新編腔不易唱又難聽出感情。乍聽之下略有京調,但選材與劇本不符。西樂的加入雖然豐富了聽覺卻摧毀了戲曲聲響的根本。 (盧秀枝)
12月
16
2016
如果能夠處理的藝術化、抽象化、去性慾,就比較能夠被接受。但如果不行,觀眾就會尷尬的笑了,然後抽離,更有甚者,會鄙夷。這是因為觀眾感到不安,所以會有的反應。 (羅品喆)
12月
08
2016
龍陽泣魚一段,兩個男演員身體的每一個觸碰都像是性的受器,敏感又羞赧,藕斷絲連的眼神曖昧流出了人和人之間,跳脫性別因愛而生的濃濃費洛蒙。 (陳芳文)
12月
01
2016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