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明日和合製作所做為一個總體概念的發起、中介與行政支援,沒有規範一定該如何的準則,讓藝術家擁有相當大的彈性去創造快遞的形式與內容,既是藝術家的自我紓困(不論是對創作慾望或實質收入,儘管杯水車薪)也紓觀眾人生苦悶之困。我有點上癮的買了三輪,收了六個,約整個計畫總數的四分之一,很顯然我無法對整體進行分析,計畫的私領域特性也讓我苦惱於書寫的倫理。但或許正是南轅北轍的概念實踐、滾動式的修正的不確定性,使每個經驗獨特,得以成為映照這個計畫的一道切面。(梁家綺)
6月
24
2021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系列導言寫到:「每個時空下的評論生產流程不斷變化,因此評論不僅僅是對於作品的反響,更是時代背景的反映與凝凍,是我們記住歷史的關鍵參考切片。」換言之,評論不只是對作品,也是思考歷史的方法。更貼切地說,作品和評論皆是記憶歷史之材料,而兩者的辨證對話也是形塑歷史之動力。評論與作品一體兩面,評論作為作品之見證,不但使作品得以成立,還可能使已逝的作品留下「變形」的「文」跡。當作品不再,評論即成為作品的代言,為消逝的作品留下朦朧的印記。然而,評論的作用不止於此,藉由與作品的對話或思辨,評論也能外延成為一個新興場域,接軌其他領域、延伸自身的地盤。
11月
15
2019
《其境/他方》按圖索驥,與錄音方式有著另類博物館的反思,整配在地現有素材說故事並引導參與者察覺地方精靈的存在。《尚未指稱的對話》利用在地曾經發生的歷史焦慮作為素材,打造一則歷史寓言,重演政治賦權的可能。(印卡)
6月
23
2017
這齣戲也從來都沒有給予劇場真正的答案,全部的演員不只演獨腳戲,而是更諷刺地獨自搬演起各種討論,如同臺灣戲劇的討論中是貧乏的這個現象。(印卡)
6月
12
2017
像個思想家的展演方式,相當思辨地,讓兩兩的舞蹈不斷對立地演繹。編排形式並不困於身體本質性論者,反而進一步將限制與自由的矛盾、建制構成對自由之必要的想法以身體軌跡構成思考的姿態。(印卡)
5月
01
2017
國內文藝政策上應考慮到劇場展演空間的持續性發展,從而在目前的劇場限制中發展出地方藝文特色的可能。只有臺灣準備好了,臺灣劇團才不會只是養得起劇團、養不起劇作家、演員、燈光、音效等真正的展演人才。(印卡)
4月
24
2017
在劇本與演出策略採取著BL劇的手法,直接以男角演出龍陽君、魏安釐王,但傳統京劇如何演出男情男愛,這是這齣劇本的野心,但也正是其問題所在。(印卡)
12月
12
2016
小說中無情節的問題,在舞臺上也因一人飾多角呈現出了詩意。也一如小說難以掌握主角的話語,這一齣戲演出毫無臺詞僅有少數對於歌曲的吟唱跟吶喊,將舞鶴團塊文字中可能的事件挖出,重編、改造。(印卡)
12月
05
2016
除了吹笛人,主要角色都是以面具的方式在劇場空間中展演,在伊底帕斯最後知道了真相之後,自毀雙眼流放自己。劇末伊底帕斯(施冬麟飾)卸下面具與所有面目恢復幾近赤裸的狀態,完成了某種裸命的形象結束了伊底帕斯的演出。(印卡)
11月
28
2016
表演鏡頭代替演員目光觀看的戲分倒是相當成功地在戲劇空間中產生一種觀看的間隔,與私小說的構造呼應。這些影像投影到窄仄的電視螢幕使得觀眾察覺到窺看的本質。(印卡)
11月
25
2016
不停在政治的大敘事,而是轉移到了劇場中不斷分化出來詩人、讀者。閱讀時間在這一齣戲裡頭成為了歷史時間,也是中國這幾年來長詩運動中背後的意識形態,當代中國詩歌中對於時間的超克。(印卡)
11月
07
2016
為了讓物件產生舞台效果,為了完成糾纏於事物的新奇效應,特技身體在《一瞬之光》壓抑的情感的表達經過重重的障礙,更深刻展演了當代社會面對物件所產生「自我失落」,沉迷或根本上受限於物件的殘酷面貌。(印卡)
10月
11
2016
鴻鴻利用了黃遵憲的歷史形象讓舊文學的政治功能與文學再次疊合,從黃遵憲到黑眼睛所出版的葉青遺作,《我是東西南北香蕉人》不只是一齣戲更是鴻鴻觀點的文學史。(印卡)
9月
19
2016
小劇場的限制下,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找到改編方式同時又可朝向改編作品的精神?這齣戲太輕易放過了主角在世局中展現的種種質疑與當下社會情景有所呼應,可以產生對觀眾疏淨之效。(印卡)
9月
17
2016
作品中以時間的連綿,改造了原有京劇身體需要快速到定位的內規。正如《遅刻の誕生》用遲到來直指現代時間的存在,這不同節奏的京劇身體也指向了現代京劇身體的誕生。(印卡)
9月
09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