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在觀眾的經驗《湯谷龍陽》
12月
08
2016
湯谷龍陽(楊儒強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4次瀏覽
羅品喆 (廣告導演)

在臺灣戲曲中心看《湯谷龍陽》,楊儒强的新編戲曲。其實,沒有怎樣的預設立場就坐進觀眾席了。龍陽君的故事當然是很簡單的,卻是傳統戲曲裡不碰觸的主題──南風男風。光是主題的挑選,就是很大的突破。但除了主題之外,該怎樣把一個很當代的、很Boy Love的,甚至,你可以說是離經叛道的主題說好?確是個難題。

道統之所以是道統,是因為有效性,總是能很完整而且清晰的溝通給觀眾,因為很多人走過了的路,明顯了,就是「道」了,就是個清晰的規範。但你要離開經常的道路,另闢新徑,則是需要冒些險的。險冒得夠的,可以有跳躍式的成長,為整個戲曲的世界帶來柳暗後的花明。冒的險不夠,則不過是無意義的加油添醋,只是花樣,徒具形式,識者悵然。但凡想要突破者,總會遇到坑洞,在跳躍時,進入了兔子洞,怎樣也回不了頭。離了路,卻回不了頭。甚至落得臭名。而《湯谷龍陽》不是這樣的,它處理了很多很美妙的東西,也碰上了大魔王,這一路算是驚險萬分。

傳統戲曲之所以長存,就在於每個細節是千錘百鍊的,在形式上是精巧而完美的。但對於新編戲曲,當然不是看這個,特別是首演,對於差錯的容忍度,相對是高的。所以,很多演出上的瑕疵,不重要,日後可以調整回來。但是,整個演出的整體感,元素之間相對衝撞出的氣味,相對而言是最被關注的,也是作品不至於七零八落的重要眉角,主要評比挑揀的重點。

分別而言,演員的挑選是好的。四個演員都是上選,對於角色而言,恰如其分。我特別喜歡龍陽君與睿夫人。睿夫人的角色設定是很美妙的,讓整個故事提昇到足夠的深度,以一個選擇龍陽君,帶他進宮裡當護衛,日後,卻轉變成她的情敵,或是對比出她的失寵,劇情的前後對比,實是美妙。這個美人遲暮,親手送掉了自己的幸福的女人,很是立體。龍陽的處理,不讓他過度陰柔,以一個年輕男子之姿,在整個劇情中,確實有新意,也不會落入「陰陽」的傳統情慾的角色詮釋中,龍陽身材的嬌小,確實說明很多的意味。

但在肢體的表達上,卻陷入了性別的窠臼。這是很容易掉進去的陷阱。在武生的武打的功夫上,真好,險而美。美人的長袖善舞,也令人難忘。這些都是傳統的資產,編排進來,讓整個戲好看,確實滋味豐饒。獨獨在安釐王與龍陽君的互動時,肢體的表演雖非僵硬,整個感受上像是芭蕾舞的男女主角共舞,這就大錯了。當龍陽被上拋舞動時,整個下身的裝扮,像花,美且有新意,把西方舞蹈的符號放進來,有新的氣息。但當兩個人的舞蹈,進入到依偎的情境中時,則顯現出龍陽與安釐王的性別,仍有男女的意味,而沒有找到「男男」所特有的方式,這是很危險的,即便是單純的呈現「中性」,也不至於有錯。但在這個橋段沒有處理好的話,問題會比較大的原因在於觀眾會有不舒服的接收。

簡單的說,觀眾認為自己對於男男題材的接受度是高的。觀眾當然認為自己是開放的,是前衛的。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男男互動,也不真切知道這會讓他們產生怎樣的感受。想像中,沒問題。但一親眼看見,就開始尷尬了。特別是,呈現上是傾向於男女的互動,這他們有經驗,所以他們可以感受到那份親密。但這份親密也會發生在男人身上嗎?這讓他們驚駭了。能夠接受的人,會覺得很刺激,不能接受的人,會覺得被侵犯。這也是當代的視覺溝通中,BL漫畫之所以暢銷的原因,因為它很刺激。但被引進了傳統戲曲的場域,就必須要被調整。如果能夠處理的藝術化、抽象化、去性慾,這樣,就比較能夠被接受,也比較能夠引導觀眾到新的領域。但如果不行,觀眾就會尷尬的笑了,然後抽離,更有甚者,會鄙夷。這是因為觀眾感到不安,所以會有的反應。

同樣的,傳統的戲曲唱腔的要求,早已根深蒂固,不曾被挑戰或是棄捨。我們總要求要高音清亮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或京或崑,總得要燙平眾生心裏的千萬疙瘩。這齣戲的曲子好聽順耳,對於劇情達到推波助瀾之效,但部分曲子,引進了音樂劇的形式唱歌。雖然在音樂劇中,這樣的處理是美好的。不過在這戲中,歌者得壓低了氣,平了眉,可算是無精打采,甚是可惜。如果能把唱腔調整在傳統的範疇表現,卻在曲式的變化上,求新求變,應該可以讓聽者耳目一新啊。請想像充滿新意的睿夫人如泣如訴,愛不對人,美人遲暮,這會讓聽者有怎樣悵然的心情呢?

我喜歡這劇的場景設計,彰顯了睿夫人的困境。我喜歡武打動作的設計處理。我喜歡服裝能在舞動間述說更多的故事。我特別喜歡把精怪的邏輯透射進這個古老的故事,讓這個故事去沈重,且更輕盈於想像,我喜歡這樣的「前傳」的設定。即便這個展演,有很多需要調整,但我仍喜歡這個劇本。很少看到傳統的戲曲劇場中,有這樣充滿新意的作品,這可以是跟當代的年輕人溝通的好東西。這作品好好弄,可以傳唱到下一個世紀。我是這樣期許的。

《湯谷龍陽》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6/11/26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音樂創作者沒有基礎背景,新編腔不易唱又難聽出感情。乍聽之下略有京調,但選材與劇本不符。西樂的加入雖然豐富了聽覺卻摧毀了戲曲聲響的根本。 (盧秀枝)
12月
16
2016
在劇本與演出策略採取著BL劇的手法,直接以男角演出龍陽君、魏安釐王,但傳統京劇如何演出男情男愛,這是這齣劇本的野心,但也正是其問題所在。(印卡)
12月
12
2016
龍陽泣魚一段,兩個男演員身體的每一個觸碰都像是性的受器,敏感又羞赧,藕斷絲連的眼神曖昧流出了人和人之間,跳脫性別因愛而生的濃濃費洛蒙。 (陳芳文)
12月
01
2016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