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而失效的文化創意《瓦舍魅影》
5月
09
2012
瓦舍魅影(中國文化大學國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82次瀏覽
黃佳文

一群學子將傳統戲曲的功夫與現代劇場的技術,運用在成果展演上,在傳統與現代相互牽制的侷限中學習、成長,身為觀眾的我(們)欣見他們的成就,也能體恤學科與術科兩者搭配的不易,在學業的最後一哩路程,且以花束化作掌聲,鼓勵瓦舍新血的成長與茁壯;但不經審視又如何得以深省,權將文字作劍影,刺擊/刺激學子們的滿腔熱血,活絡血輪。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展演之《瓦舍魅影》,靈感來自中國宋代瓦舍的藝術文化,因商業繁茂、宵禁解除等因素促進休閒娛樂事業的勃興,就此形成背景與特色而言,其實與當代各國表演藝術發展環境類近。《瓦舍魅影》穿梭古今,在劇中屢次提及「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概念,刻意譏刺當前既不文化、又不創意而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產業活動」,但張力不足、意識模糊甚為可惜。

瓦舍演出宋雜劇等表演,宋雜劇由艷段、正雜劇及散段組成,極盡調笑、插科打諢的「笑」果;編劇邱少頤移植了此等特質在劇作上,劇情有此發想頗為獨特而有機趣,但因過於緊湊反倒忽略許多細節的鋪陳和人物的刻劃,僅以數語帶過,尤其何晤生(馬光弘飾)和林蝶兒(徐祥峰飾)的舊情往事被簡約、合理化,對於感情上「第三者」的想法未能深入探討,流於表面,猶如鬧劇草率作結。

當然,全劇的氣氛肅中有樂,冷熱調劑因演出效果巧妙而有成效,劇情結構仿若宋雜劇的安排,在結尾時留下驚愕,停當合宜也免除歹戲拖棚的局面,若能調整情節,讓敘事更明確清晰,才不至於戲演到中間或後面,才開始解釋事件的前因後果,造成劇情阻滯的窘況。此外,引起《二聖環》故事內容的兩位黑衣人,被安排救援演員換裝,在劇情流動上顯得失理,調整劇情或是較佳的方法。

綜觀全劇而言,演員的訓練仍嫌不足,語速過快、音量偏小為多數演員的通病,而古裝人物展現的步法尤欠沉穩,不知導演潘思廷將其定位為戲曲腳色(生、旦)抑或尋常人物(古人),使得劇中人物擬古卻又顯得虛假刻意,且因臺詞仿古似今,使得演員的表現顯得怪腔怪調,莫衷一是。

而《二聖環》裡的兩位演員,唸白及功法尚有進步的空間,導演安排的走位及劇中劇的觀眾席位置亂了場面是全劇頗為顯著的敗筆,因舞臺設計而遷就場面調度,反倒讓演員與觀眾無所適從。若能調整舞臺,保留更充裕的武打空間,或可改善此一窘況,增進觀賞效果。

技術層面而言,全劇仰賴音效與音樂頗多,搭配得宜,但燈光的安排與演員的定位仍有出入,使得許多時刻場上人物深陷黑暗之中,燈光空照舞臺,頗為尷尬。服裝安排上,色調偏灰則過於接近舞臺色澤,方海倫(丁怡卉飾)身著旗袍但腳穿帆布鞋有違常理,在服裝款式與顏色的搭配上可再講究,避免因租借的樣式有限而輕易妥協,任一細節皆足以影響觀眾入戲的程度與感受。

此外,行政方面應檢討開演時間拖延(約十分鐘或以上)的狀況,學生成果展演更應該自我要求準時,而不沾染許多劇團延宕開演的習氣;另,節目冊的製作若僅只呈現人員介紹、演出綱要與少數非演員的心得感想,那倒不如節省經費以簡易的紙張雙面列印呈現即可,真要有所作為則應有「敬業」精神,在美術設計與編輯上多加構思,而不只是圖片與文字的排列組合。

當然,對於課業與展演須兼顧的學生團隊而言,應多給予鼓勵與支持,但成果展演不但意味著「熟成」,更具有鍛鍊職業精神的目的。演員、工作人員和觀眾都處在學習精進的過程中,唯有「自我要求」才能培育出「職業水準」的優秀人物,在人生劇場上扮演好自己的腳色,琢藝成才、磨性為習,方見鴻圖

《瓦舍魅影》

演出|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學系
時間|2012/05/04 19:30
地點|臺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