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撰寫劇本的困境《齊大非偶》
4月
11
2017
齊大非偶(台灣京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86次瀏覽
陳芳文 (藝術工作者)

自一九五七年王振祖先生創立復興戲劇學校至今,臺灣戲曲學院經過多次變革改制,終於迎來六十歲的生日。臺灣京崑劇團於臺北城市舞臺搬演的年度大戲《齊大非偶》為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拉起高峰。雖逢連日春假,但從幾近滿座的觀眾席就可以看出學院和劇團行銷宣傳的努力用心與豐碩成果。新編戲曲《齊大非偶》故事講述春秋時期,齊、鄭、魯三國政治聯姻和齊太子兄妹亂倫的故事。上半場的敘事脈絡以鄭太子和蒹葭的情感為主,佐外族入侵,鄭國代齊出戰戎軍為支。下半場則主述齊太子和文姜公主兄妹亂倫,誅殺親夫魯桓公的過程。

劇作家王瓊玲的中文背景與學識涵養,為《齊大非偶》帶來的歷史事實,擁有如鐵一般的戲劇力道。將故事主軸壓在放蕩慾望的齊國公主文姜身上,直筆書寫亂倫情節,不躲不藏。這是劇作家挑戰戲曲相對保守的主題命定,大膽開創新局的野心。為了後段的戲劇高潮,前段的愛情故事成為全劇的鋪墊過程。觀演後再回想,故事的情節安排彷彿更像是書寫小說的結構方法。細細讀來,抽絲剝繭地把戲文線索一一攤開,最後才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網絡,豁然開朗,令人玩味再三。然而,「齊大非偶」並不如創作團隊想的那麼耳熟能詳、家喻戶曉。「門不當戶不對」和「高攀不起」的概念無法在初讀劇名時獲得理解。小說的結構筆法縱能在演後留給觀者思考的餘韻,卻仍硬生生地造成上下半場的故事斷裂。浪漫愛情的綺麗邂逅和兄妹亂倫的辛辣話題若各自搬演,似乎也無不可?如果把劇作家王瓊玲《齊大非偶》的故事結構和曾被傳統戲曲金筆劉慧芬改編成豫劇劇本的《美人尖》、《梅山春》相較【1】,便不難發現《齊大非偶》的劇本困境:線索鋪墊過長,導致戲劇焦點的轉移;仰賴丑角說戲,缺乏戲劇行動的演繹。

戲劇的構成多樣,劇本僅是其中做為開端的一環。《齊大非偶》的服裝造型,不由得不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翻閱演出節目冊,我發現《齊大非偶》演員的衣著造型不是由服裝「設計」創作的作品,而是服裝「統籌」搭配出來的成品。旦角的服裝華麗俗氣又沒有線條,戲曲身段裡女性身體的柔媚一點都出不來。不斷更衣的文姜公主,也只有穿上最後的一身素服才得見演員原本窈窕美麗的身形。這些繽紛而且缺乏統一邏輯的服飾,在高大的舞臺布景中顯得凌亂失序。四扇窗櫺、兩盞燭光、一雙圓凳……,舞臺設計張哲龍和林凱裕在大件布景與道具的調度上巧妙地和影像拼裝,使舞臺形成一個虛實相襯的東方空間。戲劇開端懸吊的桃花景片也悄悄地呼應劇本裡對詩經的致敬。美中不足的是窗櫺上高掛的橫桿既不對稱又不一致,反倒像是製作上需要固定方框的橫向結構。想必,這四枝橫桿讓燈光設計在處理窗櫺燈色時,也已傷透了腦筋。

在重重的阻隔之中,演員穿透劇本、服裝、空間、影像、燈色的加總,藉導演閻俊霖「因事以造形」、「隨物而賦像」的創作手法【2】,讓角色在回到內在的核心,單純地為戲劇動作服務。使內在的情緒生成牽引外在的角色互動,化解角色過度樣板的單一詮釋。其中,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飾演虛構美人蒹葭的刀馬旦,陳秉蓁。清亮婉轉的嗓音,唱出悠悠伊人臨水望君的痴等;武打身段的扎實,迎來臺下觀眾不絕於耳的喝采。其實,蒹葭這個角色是劇本裡最為樣板的存在。她被設定成所有男性心中最理想的女神,集美麗和智慧於一身。但她不像鄭太子、齊太子、齊公主、魯桓公等角色,存有原生家庭的政治算計和悲慘設定,蒹葭缺乏屬於自己的生命坎坷。不過,當陳秉蓁登臺,觀眾好像被她特有的舞臺魅力給征服。隨著柔軟的唱詞,我們相信這個角色存在於戲劇故事裡的生命美。臺灣京崑劇團在《齊大非偶》的創作中推出「雙旦三生」、「新枝倚老幹」的策略,雖然齊太子、鄭太子、和齊公主文姜的表演稍嫌保守,然而,蒹葭的演員陳秉蓁和魯桓公的演員趙揚強這一旦一生的表現,卻讓《齊大非偶》的上下半場皆有看頭。不論創作的過程如何,演出是否已實踐創作團隊原先設定的目標。幕啟幕落,身旁響起的喝采和掌聲,都是觀眾對作品給予肯定的證明。

註釋

1、新編豫劇《美人尖》(2011年)和《梅山春》(2014年)由臺灣豫劇團製作,王瓊玲為小說原作者,王海玲為主要演員,劉慧芬擔任編劇,林正盛擔任導演。

2、《齊大非偶》演出節目手冊,頁14。

《齊大非偶》

演出|台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7/03/31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因多角發展卻過度浪漫而顯得語意不清,上下兩場斷裂式的輕重不一。劇本單看文采是沒有問題的,可一談及戲,則力有未殆矣。 (羅品喆)
4月
25
2017
虛構人物在整齣戲似真似假,蒹葭的存在是編劇對於亂世中美好想像,對比文姜遭受道義的束腹,這樣的虛構人物成為自由的象徵。(梁瓊文)
4月
20
2017
對照與對話,都靠著舞台上的圓來促成,一則分隔出對話空間,二則如同「風月寶鑑」的鏡子對照兩種性格的兩個結局,更暗示著看似圓滿的一段關係當中,必然有其不圓滿之處。因此雖是圓滿之鏡,鏡面卻滿是裂痕。(蘇恆毅)
4月
13
2017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