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新翔(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學生)
2025戲曲夢工廠系列演出之一的《低・俗・畫本》 是烏犬劇場與歌仔戲演員間的跨界製作。製作的編導,分別為烏犬劇場團長王少君與藝術總監彭子玲,夫妻皆畢業於輔仁大學心理系,多年來關懷矯正學校、觸法青少年。不難想見,透過戲劇,揭示被社會排拒於底層的邊緣人物,其鮮為人知的心理狀態,是烏犬劇場的一大特色,此亦反映於《低・俗・畫本》之中。換句話說,烏犬劇場並沒有將《低・俗・畫本》刻意擺在「戲曲」的命題上大做文章,而是依舊發揮自身所長,將創作靈感聚焦在一則極少人關注、難以再繼續深掘的新聞:一名入監服刑的年輕人,面對律師、社工、心理師的來訪三緘其口,卻在提及歌仔戲時,觸動了年輕人,願意敞開心扉,吐露自身家庭的破碎以及自小與歌仔戲的緣分。由此,編導揣想、塑造出了阿傑(柯進龍飾)的故事。【1】
為求深刻展現阿傑的心理狀態,劇情並不曲折離奇、峰迴路轉,反而簡潔洗鍊:「阿傑與父親同在歌仔戲團打零工,耳濡目染,阿傑萌生成為歌仔戲主演的渴望,團長逐而有意傾囊相授。然而其父酗酒嗜賭,不僅酒醉時家暴阿傑,零工收入也無法負擔積欠的賭債。阿傑轉而加入黑道討債,償還債務,卻在某天,父親賭債積欠到黑道找上歌仔戲班,鬧事破壞,並毆打年邁團長。阿傑得知此事,憤怒之下,持棒球棍向黑道回擊報復,遂遭警察逮捕入監。」然而,編導有意使用鏡框式架構,將阿傑報復黑道的場景同時置於演出開頭與尾段,首次見到阿傑,難以得知其心理動機,只能如同閱覽新聞一般,憑藉阿傑著花衫、刺半甲包腿的外貌;咆哮入室、揮棒揮拳的暴力行為;遭逮的下場,各自拼湊,對於阿傑的種種刻板印象。對比演出尾段,在了解阿傑的內心與身世之後的改觀、憐憫、同情、同理之餘,愕然驚覺,現實世界中,類同於阿傑的新聞,不在少數,人們卻有多少時刻停下關懷?更多的情況是,這些新聞遂成過眼雲煙。
遭逮的阿傑,褪去花衫換上灰色獄服,沉默不語,轉瞬間,舞台成為關押的禁閉室——一個現實生活中本應最無能動性的地方,卻是阿傑心理活動最豐富的展場。編導安排神秘人阿猴(詹佳穎飾)穿梭於禁閉室,是製作中最富有心理意義的亮點。阿猴的扮相,處於歌仔戲演員上戲前或下戲後的裝束,身穿白衣,臉上妝容卻不知歸屬於何種腳色行當。卸下腳色行當的中性狀態,卻使阿猴在多種人物身分之間穿梭轉換:說書人/算命師/心理師/歌仔戲團團長/阿傑父親。從心理的角度而言,可以說阿猴是阿傑無意識的多種投射。
阿猴於演出間以說書人身分反覆吟誦第一百一十四首「樊梨花渡寒江」籤詩,或作為算命師時,將其籤詩呈現為對阿傑的卜卦結果。樊梨花在此為編導巧妙地作為在《低・俗・畫本》中的重要象徵:不僅是阿傑向團長學戲時,所要熟知其武打身段的歌仔戲人物,亦與阿傑,面對人生「下下籤」逆境,卻依舊挺身反抗的精神相互呼應。更透過阿猴提及樊梨花,觸動阿傑開始回憶、吐露試圖遺忘的過去。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而言,「所有分析治療模型的起源都來自告解。不過這兩者之間的關聯並非來自因果關係,而是較非理性、精神性的根源連結」【2】,此處榮格除了說明基督宗教的神父告解與分析心理學的親緣性外,若不以過度理性的邏輯來看,籤詩、算命亦有與道教之間存在宗教親緣性(此外,宗教亦與戲劇的產生有深刻淵源,而樊梨花在傳說、戲劇中倚靠高強的法術度過難關的形象,同樣不脫與道教的緊密關聯)甚至,在心理學尚未發達於台灣的時期,人們遭逢內心困頓,算命師、解籤者便是自白與告解的管道。廣義地說,阿猴作為算命師在一定程度上,也變相地充當了阿傑心理師的位置。
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個案容易將自身情結投射或者移情自心理師身上,這點也為編導在劇中,透過阿猴具象地呈現了阿傑的父親情結投射:阿猴穿著歌仔戲團長服裝時,滿足阿傑渴望在父親身上得不到的父愛;當其著上父親的衣物,透過燈光投影成的巨大黑色人影籠罩阿傑時,則成為阿傑的遭親生父親的酒醉家暴經驗、對父親的恐懼與陰影;即使遭受父親家暴,阿傑始終無法離開父親,甚至願意為父親償還賭債。阿傑為保護自己、父親、團長,選擇了成長過程中,再熟悉不過的暴力,透過成為下一位父親,以抵禦外界的暴力。換句話說,編導使我們看見,阿傑的暴力不單只有攻擊與破壞,同時也具備與保護二元互涵的性質。同時,阿傑的不由自主,換作一般人,也相當可能步上相同的道路。
不過,當阿傑的過往被揭示還原,特別是終於承認自己看過團長寄來獄中,給自己的每一封信後,其所有情緒與情結似乎自動達至整合、修通。即便戲劇內部的時間不必然等於演出的實際時間,然而對於結局的安排,不免依舊落入溫情主義、充滿希望的幻覺之中。並非結局無法整合,只是就諮商心理治療經驗來說,這是一條漫長而辛苦,且需要強大自覺的道路。阿傑對自身的坦然接受,或可與電影《腦筋急轉彎二》中的萊莉,在短短幾天內,情緒之間迅速迎來彼此承認與整合,固然可喜,只是對於觀者而言,內心卻也清明地意識到——因為是戲,這一切才有可能。編劇在演後座談時問到: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注解
1、故事來源可參見:王少君,〈「烏犬排練間」第一百三十一期:低・俗・畫本〉,2025年8月22日、〈不只是崑曲 彭子玲 談 烏犬劇場 低‧俗‧畫本〉,YouTube,由不只是崑曲上傳,2025年8月11。
2、卡爾榮格(Carl G. Jung),溫澤元、林宏濤譯,2022年,《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臺北:商周,頁28。
《低・俗・畫本》
演出|烏犬劇場
時間|2025/09/27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