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的對照與對話《齊大非偶》
4月
13
2017
齊大非偶(台灣京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64次瀏覽
蘇恆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在親密關係中選擇交往或是結婚對象時,應該如何進行選擇?台灣京崑劇團《齊大非偶》利用了千古知名的成語典故作為故事主軸,並從歷史層面加以分析、揣測人物在國際邦交之間的情感成因。

《左傳》與《史記》都對春秋時期的齊、鄭、魯三國的政治婚姻進行精要、卻同時留有大量想像空間的歷史紀錄。鄭太子忽為何拒絕齊國的聯姻?文姜為何與其兄長齊襄公苟合?魯桓公又是基於何種因素與文姜成親?而在三個男人之間的文姜的情緒轉折又是如何?歷史的架構,給了劇作者能夠按圖索驥的的契機,而史家未明言的空白,卻給了劇作者龐大的想像空間,使之在《齊大非偶》一劇中,能夠在史實與虛構之間得到平衡,並且思索人物幽微的內在轉折。

曾永義教授在演出之前,曾撰文簡說編劇王瓊玲教授在史料剪裁與補白上的用心,讓整齣劇能夠在歷史的脈絡之中,看見人物在政治角力之下的豐富情感。也因為有歷史背景作為支撐,編劇方可運用兩組主要人物的對照,以及丑角名姓的諧音暗示負面人物的性格。

無道齊襄的無仁無義、文姜在戀情中浮沉而失其可愛,最終要對照的是有情有義的鄭太子忽與虛構人物蒹葭的情感。雙生雙旦的對照,看似絕對的性格對比,映襯出彼此之間的光明與黑暗。而在兩組人物的對照之中,弒兄奪位的魯桓公則更是當中人物情感轉折的要角──他與鄭太子忽相反,選擇鞏固統治權力的政治聯姻;與其成婚的文姜,則忿於未能與其心儀的對象順利成婚而繼續亂倫關係,最終招致桓公之死、莊公恨母的結局。

因此在對照之中,兩組人物──尤其是文姜與昔日姊妹蒹葭的的對話,幽微地道出了這段歷史的可能成因:文姜自言得不到心中所愛,婚姻當中亦未有幸福之日,只能選擇繼續與兄長的關係;蒹葭是當事者,也旁觀事件的發生,道出「若非姊姊身處在虎狼之中,又怎會招致今日的結局?」對照與對話,都靠著舞台上的圓來促成,一則分隔出對話空間,二則如同「風月寶鑑」的鏡子對照兩種性格的兩個結局,更暗示著看似圓滿的一段關係當中,必然有其不圓滿之處。因此雖是圓滿之鏡,鏡面卻滿是裂痕。

不知是劇作者的有心或是無意,在處理齊襄公與鄭太子忽的角色塑造時,由於遵循史實,而使得兩個人物的性格塑造是絕對的對立;在面對文姜與蒹葭時,蒹葭的真情卻表露出文姜的無奈、更促成文姜的悲劇,使得人物塑造更為立體。但在兩組對照之中的魯桓公,少了弒兄的權力慾與殺伐決斷,卻多了在婚姻與政治關係當中極力討好的滑稽,既是懼內、卻又不懂生活情趣的「魯男子」,反而脫離史料的撰述,而顯示出男性欲在自身情感表達、家庭關係、政治利益上的調和與行為的笨拙。

至於文姜的亂倫之淫,劇中則挪用了《紅樓夢》中刪除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遺簪更衣一節,作為魯桓公揭發此事的契機,而此節乃是敘述秦可卿與賈珍翁媳亂倫事,故此處的挪用,似也為文姜之淫出於多情以求解套。因《紅樓夢》第五回中十二釵曲文稱秦可卿「宿孽總因情」,判詞則謂「情既相逢必主淫」。因此文姜與齊襄公的宿孽亦出於情,然此情卻非正情,而是在自身多情與情場失利與人際環境等外在影響的交錯下成為偏狹之淫。

史料沒說完的,就留給戲劇來說。但說的內容是否能夠完滿的道出人物命運的促成,劇作中仍帶有了大量的想像與詮釋空間:文姜何以願意如此,真是由於得不到所愛與處於虎狼之間,又或是另有隱「情」?鄭太子忽真是因為齊國勢大而不願與之婚配,還是聽聞了齊國兄妹的特殊關係?而魯桓公雖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成婚,但倘若齊國兄妹的關係人盡皆知,又為何在劇中全然表現出一無所知,直至東窗事發才全然知曉?而這些空白,似乎是史家與劇作家難以用文字說盡的內容,恰如序曲所道的:「史記文、春秋筆,載不完人間情事。紅氍毹、菊部台,訴難盡文史珠遺。危脆心、纏綿意,禍福相倚自悲喜。留與那、茶飯後,撫今古且嘆且疑。」給予觀者更多史料與劇情當中載不完、訴不盡的珠遺與疑問。

《齊大非偶》

演出|台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7/04/01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因多角發展卻過度浪漫而顯得語意不清,上下兩場斷裂式的輕重不一。劇本單看文采是沒有問題的,可一談及戲,則力有未殆矣。 (羅品喆)
4月
25
2017
虛構人物在整齣戲似真似假,蒹葭的存在是編劇對於亂世中美好想像,對比文姜遭受道義的束腹,這樣的虛構人物成為自由的象徵。(梁瓊文)
4月
20
2017
劇作家挑戰戲曲相對保守的主題命定,大膽開創新局的野心。為了後段的戲劇高潮,前段的愛情故事成為全劇的鋪墊過程。故事的情節安排彷彿更像是書寫小說的結構方法。(陳芳文)
4月
11
2017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