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與戀愛不能兩全?《夢在海潮那邊》
10月
30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女海賊,是歷史與傳奇交會的存在,承載著無限的遐想。

唐美雲歌仔戲團承接歌仔戲旗艦展演補助計畫,年度大戲《夢在海潮那邊》,以「臺灣在地故事改編」為前提,選擇了叱吒清代臺灣沿海的歷史奇女子──蔡牽媽──為她賦名呂海英,作為舞台定海針。

全劇從蔡牽媽(唐美雲飾)之死起筆,編導打開平行時空之門,引領觀眾進入她安康的「另一人生」:設計她女扮男裝、化名「呂三爺」潛入艋舺,與天地會合謀攻佔臺灣。過程中,她戀上清廷派來招降蔡牽(唐文華飾)的密使李啟明(陳鳳桂/小咪飾),又與客棧老闆娘阿桂嫂(許秀年飾)擦出火花。層層戀情之下,情感、政治、個體、國族堆疊出多向糾葛的情節。試圖在虛構的非線性的時空中,思索戰爭與人民的關係,尋求歷史轉向契機。

性別角色定位與歷史敘事的張力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比方説,劇中呂海英和李啟明在第二場的雨中密會,安排在她執行天地會結盟談判之前;呂海英的角色主事件需表現其謀士特質,劇情卻為了戲劇化表現「另一個未知的自己」,轉向塑造雨中情浪漫氛圍。雨中密會橋段讓情感先行,壓過政治任務,使她作為歷史行動者的身份失焦;亦將角色動機轉為情感驅動,愛情戲取代歷史主線,弱化了作為「歷史女性行動者」的敘事位置。最終,在人造的平行時間維度裡,虛構的呂海英,不為歷史而行動,只為情感與個人抉擇發聲。

作品另一位女性角色阿桂嫂雖有豐富的社會身份(客棧老闆娘、林爽文民變遺孀),在劇中被設定成「情感觸媒」,將呂海英攻臺原意轉向止戰。如此功能性的角色設計,使得女性角色退居情感象徵,呼應了戲曲對女性柔情形象的期待;實則削弱角色的主體性和歷史重量。

這種情感邏輯下的女性角色塑造,透露出劇本在行當和性別形象建構上的矛盾。呂海英的女扮男裝,像是有意推進行當邊界,但其情感動機又橫空阻止角色落實女性自主。反觀阿桂嫂,形象貼合旦行想像,整體行動則更內縮。兩位女性角色貌似類型不同,同樣置身「愛與選擇」的框架裡。女性角色沉浮在歌仔戲慣行的情感敘事模式中,角色深度頗受限制。

平行時空的敘事實驗與其侷限

為建構呂海英的角色弧線,劇本設計了平行時空結構,讓蔡牽媽的靈魂得以開啟另一種人生:一位被情感驅動、不斷逆本質的「戀愛腦」。平行時空的設定本可成為解構歷史、探索主體選擇的有力敘事策略,卻在實際呈現中流於薄弱。劇中僅以「⋯⋯看見一個人跟自己長得一模一樣,我們兩人像照鏡般,在世界某處,還有另外一個我⋯⋯他竟然活到七十四歲」這段台詞搭配落地自述投影處理「平行時空切換」,缺乏更明確的轉場設計,導致「平行」無法建立充足的敘事邏輯說服力,成為推進情節的工具,並未深化作品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行人生」中,呂海英被賦予戀愛腦設定,使其多數行動皆轉為情感牽引下的選擇。她和李啟明的婚外戀發展,貫穿了作品半數篇幅,從潛入艋舺到天地會聯盟攻台破局,不但戲份壓過「攻打臺灣換取海賊組織生存空間」的主線任務;即使絕境,如李啟明被天地會戳破招降官身份,呂海英依舊感情用事,選擇假處死暗地流放李啟明。此外,她得知阿桂嫂的民變遺族身份後,不久便決定放棄攻臺、選擇將海賊組織放洋另求生機,此轉折亦不見角色內心掙扎鋪陳。呂海英每每抉擇皆回歸情感動機;於是,歷史不再是主體行動的場域,成了私人情感故事的背景。

創作矛盾下的歌仔戲美學迷霧

至此,《夢在海潮那邊》的創作語言流露迷濛。迷濛並非作品呈現的風格層面,似乎更像是創作策略的徬徨:源自歌仔戲表演體系尚未定義的潛在文化焦慮。當代歌仔戲作品必須面對兩難。一方面,要回應歌仔戲的戲曲體質,欲朝向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母體,尋求美學嚴謹性與程式厚度。另一方面,是歌仔戲的內在發展動能:求變。試圖擁抱現代劇場語言,例如現代舞、多媒體技術、影像設計等,對接現代劇場產製環境以及觀眾審美的變動。

儘管作品選擇了像蔡牽媽這樣「行止超前時代而具代表性的特殊女性」,嘗試突破歌仔戲既有敘事與象徵模組,卻沒有在歌仔戲特質、戲曲和現代劇場語言做出流暢整合。武戲是毯子功、把子功一類的京劇身段;音樂承擔起不同陣營和場景間的轉換;整體舞台視覺則採現代劇場姿態。武戲時,當身段一招一式與視覺圖像同場競演,多重風格並置,導致視聽語言分離。視覺與敘事失衡,反映創作策略模糊:既想破舊立新,又未建立穩定且具辨識度的自我語言;似乎落入「形式掩蓋敘事」的陷阱。

《夢在海潮那邊》是一場歌仔戲美學與敘事的嘗試,產生出外新內舊的矛盾成像。與其說它提出「特定歷史的歌仔戲取樣」,不如說反映著劇團在補助導向、市場壓力與創作新意間的定位困境。期望突破傳統,但又得維持既有觀眾基礎,難以在劇本深度與美學間求取平衡。在企求廣泛吸引力的軌道上,逐漸流失對歷史複雜性與性別政治的探索空間。歌仔戲的下一步,也許不只需要技術上的創新,更需要表演語言、立場與觀眾想像的再定義:創作者究竟渴望追尋怎樣的歌仔戲未來?

《夢在海潮那邊》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25/10/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