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梔子花》
5月
24
2012
梔子花(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1次瀏覽

演出:比利時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吳佩芳

燈亮,九張椅子平均放置在傾斜的木質地板上。在一片肅穆的寂靜中,一群西裝畢挺的老者佇立在舞台上。猶如風中殘燭般孤獨的身影,獨自面對著生命的凋零。一只麥克風孤零零地立在舞台中央,其中一名長者顫巍巍地對著麥克風示意現場觀眾起立為已逝的老藝人們默哀致意。這一刻,虛假與真實的劇場界線被打破,身為觀眾的我竟在劇場中與演員們共同經歷生命的儀式。只是掬一把同情眼淚緬懷前輩的同時,沒多久即被詼諧中帶點情色的另類開場白給淹沒。

劇場中的道具椅子,使我想起了碧娜‧鮑許(Pina Bausch)。1978年德國現代舞編舞者碧娜‧鮑許創作了《穆勒咖啡屋》(Cafe Muller),當時舞台上放滿了道具椅子,其中一名男子在舞台上不斷將椅子推倒,再復原。這些看似簡單沒有舞蹈痕跡的動作,因一再重複而讓觀者陷入某種荒謬的情境。當然,《梔子花》裡的道具椅,沒有不斷被推倒又復原的經典戲碼,但是它被賦予的劇場符號仍是十分深刻。九把椅子道盡了生、老、病、死的人生意象,也同時蘊含九種不同的生命歷程,於是台上的藝人們穿梭往來於不同的座椅之間,不時與形形色色的人們交際寒暄、遊戲人生。

我喜歡導演一開始以慢動作定格的方式要求演員一一褪去厚重的西裝革履,然後逐步換穿輕便的碎花格子小洋裝。因為在胖瘦美醜的轉換過程,一來一往的穿脫之間,老藝人們藉一曲輕快的〈Forever young〉釋放出青春迷人的魔力。於是乎,跨越變裝、變性、同志等性別議題的層層阻礙暫時獲得了消解。其次,男與女共同演繹出時而相擁時而相互折磨的戲碼,造成兩性關係的緊張對峙:粗暴/眷戀/痛苦/狂喜。我想起了碧娜‧鮑許在《穆勒咖啡屋》以獨舞的方式憑弔著年輕的愛情故事,透過肢體的傳達,將男女之間荒謬的行徑與關係詮釋地絲絲入扣。不同的是,在《梔子花》看不出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係,因為當男舞者表明自己已出櫃,「女人」對他而言又代表了甚麼。

場中撇開年輕舞者呈現較為激烈的肢體衝突外,那群跨性藝人們的舞蹈動作則多了幾分恬適與怡然自得。我尤其喜歡「抽菸時刻」的演出橋段。那位頭戴銀色假髮著男裝的老藝人,悠閒地唱起西班牙民謠。沒有誇張的修飾音技巧,僅透過質樸而動人的旋律,向觀眾娓娓訴盡加諸於人身上的一切束縛,責任,道德,價值標準。只想做原始而真實的自己,對這群跨性人而言,生活中早已注定了所謂幸與不幸。生命中有太多不可承受之輕。

此劇看似單一的故事結構,沒有過多的對話與情節堆砌,巧妙地嫁接舞蹈、戲劇、音樂、歌舞秀等藝術形式。劇中人物透過多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舒伯特、馬勒的經典曲目,逐漸拼貼出屬於人性最幽微隱晦的一面。這群即將告別舞台的老藝人,從他們不平凡的生命歷程裡,依稀照見所有來不及去回憶的往事都已經在歲月的沉澱中洗盡鉛華,塵埃落盡。只能說,《梔子花》是談關於變裝舞者與變性人的故事?答案並不全然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