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或斷裂的歷史/寓言《女節》第二週
5月
28
2012
女。劫(許斌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0次瀏覽

演出:戲盒劇團

時間:2012/05/20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文 鴻鴻

不知是否刻意安排,女節第二週的三檔節目,剛好涵括了三種迥異的主題、風格、與敘述策略。蕭慧文《漁夫和他的靈魂》是以大量肢體動作書寫的童話寓言,黃愛明《女。劫》是歷史報告劇場,碧斯蔚‧梓佑《寂靜時刻》則是以歌吟和舞蹈、影像共構的原住民議題。

來自馬來西亞的黃愛明,演出焦點最為集中、也力道驚人。《女。劫》以第一人稱女聲獨白,講述三則戰爭中的女性處境。一個是越戰中的美軍護士,一個是二戰中日軍的韓裔慰安婦,一個是遭遇廣島核爆的日本母親。三人分屬對戰的不同陣營,各自的政府或為侵略者、或為被侵略者,但指證歷歷,受害的都是百姓平民。三則口述歷史的敘述形式單一,現場效果卻毫不單調,有兩個主因。第一是道具精省的運用:一些黑色長凳被表演者在敘述中一一拖曳、背負而出,又被繃帶紮縛環繞,兼具隔離與療傷的意象,在各段落中達成不同的輔助效果。但更具張力的是黃愛明的表演,她節制又投入的情緒,如韻腳般的頓足、舉臂等精簡的動作,令敘述一字字如子彈迸射,讓人無法迴避。那些傷患的形貌與爆炸的噪音,被強暴與逃亡、處刑的步驟,核爆後不成人形的家人與萍水相逢伸援的女子……,戰爭的概念因細節飽滿,令人單憑語言催動想像,即宛如身歷其境,其恐怖尤勝目睹。透過黃愛明有效調動的劇場元素,證明現實文本的得當剪裁,即已是最好的劇場、最強烈的詩篇。

《漁夫和他的靈魂》採王爾德童話改編,充滿憂傷魔幻的氣氛,以漁網連綴的舞台,角度強烈的燈光,都賦予此劇精緻的質感。然而這種對於愛情的理念式探問,加上演員情緒相當激烈的表演、說明性過強的肢體動作,在女主角(人魚)缺席的情況下,單靠漁夫和女巫,實在開掘不出什麼出人意表的觀點。雖然飾演漁夫的演員一度跳出角色和觀眾直接對話,但也只是增加親和力(或整個故事的違和感?),未能在永恆與此際的愛情中搭起根本連結。整齣戲於是也像玲瓏樓閣,美麗而不著邊際。

《寂靜時刻》中,碧斯蔚‧梓佑以泰雅歌謠以及與觀眾的直接對話,來凸顯原住民生活、思想、文化的今昔之比,以及主體性被剝奪的處境。後段的當代影像加上佛朗明哥舞蹈,與前段形成強烈對比。固然,經由解說,我們可以從一位原住民女性穿著傳統服飾演唱百年前男性的歌謠,感受到荒謬與悲涼,然而當同一名女子換上當代便服,以另一個西方民族的傳統舞步表達激烈的情緒時,卻頓然失焦。西班牙與台灣的關聯為何?佛朗明哥與泰雅文化是對立或鏡照?在詮釋全付闕如的情況下,這個演出便在斷裂中愕然結束。

從《寂靜時刻》的斷裂,或許可以感受到那種複雜問題尋找出路卻不可得的徬徨。然而,《女。劫》卻在現實的斷裂中,以劇場重建連結。但是當觀眾走出門外,卻很難說何者讓我們面對現實時,能有更積極的改變。但是這樣的節目安排,讓作品之間創造出更廣泛的能量與聯想,或許更勝於女節做為競技的意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