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復失語的無邊陷溺《無間賦格》
6月
04
2012
無間賦格(北藝大戲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6次瀏覽

演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2/06/02 14:30

地點:台北藝術大學展演中心戲劇廳

文 紀慧玲

國家機器、戰爭暴力、歷史幽魂、集體記憶…這些經常出現於個人小我與家國、歷史大我辯證、詰問的詞彙,往往先入為主地在展開書寫與論證之前,賦與閱聽者某種震慄感。從馬克思階級論國家機器對人的宰制與設計,到傅柯對於權力與論述之間關係的認識與批判,都在在影響我們對於上述這些詞彙的引用,尤其台灣曾歷經殖民統治與威權政治雙重歷史壓迫,重新檢視國家機器/戰爭暴力施之於人民身上的烙印,是撥開歷史煙雲,重建吾人集體記憶的必要思辨過程。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近日推出的學期製作《無間賦格》,由師長帶領學生,選取1949年切分兩岸政治現實的關鍵年代前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包括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這些致使人民無從反抗或隨波漂零的國家/戰爭暴力,如何凝結為台灣歷史最核心的黑色暗影,如何讓我們的國家如同幽魂般,沈淪飄蕩於永劫不復的「無間道」。這個煉獄般的歷史命題,發韌於「失憶」,戲一開始就是一位因意外而失語,不復記憶的女子,她的身上被植入晶片,科學家希望解開她的心智之謎;另一位意外認識這位女子的年輕男孩,隨著故事進展,與女孩相戀又被女孩注入暴力惡血(歷史宿命?),另方面則進入一列彷彿時光倒返的火車,認識兩位老人,回溯他們飄零兩岸的生命故事。

失憶、失語,是創作者面對這段歷史的主軸,由於失憶,我們對國家曾遭逢的苦難不復有感;由於失語,我們無從掌握論述,歷史只剩破碎而不復辨識的囈語。《無間賦格》的象徵手法極強,女孩的失憶、失語,手術檯上腦波對於1947.228數字的反應,影像設計如深海般的浮草、壯闊奔湧的洋面,加上舞台設計地洞、高坡、斜坡等等險厄瀕危的空間張力,塑造了歷史沈重而壓迫的印象。然而,歷史如果僅僅只成為意象,暴力只用象徵表現(比如下半場演員的肢體表演,互相打臉、推擠、摔跌),終究,我們對台灣/中華民國的歷史仍一無所知,對於國家機器施之於人身上的暴力,仍然只是人云亦云,無法回應沈陷於深海的歷史召喚。

最關鍵的詰問是,是誰造成這段暴力歷史?是誰讓我們成為失憶的一代?戰爭、國家機器、意識型態監控與鬥爭,這些加罪者的行為斑斑可考,絕非如科學家想刺探的心智密碼般,難解或不可讀。當影像畫面出現國軍、孫中山,顯然地,這段歷史帶回到大陸時期;當高台上出現被槍殺的人影,我們想起白色恐怖的肅殺;當228從科學家口中跳出來時,我們知道這絕不是數字的巧合;當老人回溯他替國家執行了殺人的任務,而僅僅只因為囚犯閱讀了馬克思,我們知道這是國共內戰的延伸。但這些事件,就僅如此出現而已。在現實的2012年時空裡,年輕人輕佻地說著俏皮話,年輕男子說著文藝腔的獨白,科學家玩耍著性道具,說著枯燥無味的學術術語……這裡裡外外的疏離,盲惑,斷裂,正如戲本身所要批判的歷史集體失憶與失語,反身指向了自己。

失憶與失語,必須透過後設才能彰顯它的控訴。論述之不足,正是歷史失憶與失語的主因。戲劇場上欲建立歷史的真相,也唯有靠論述(敘述)才能建立起它的具體形象。國共內戰,228事件,白色恐怖,這些歷史事件均有其成因,造成人民百姓被壓迫的正是國家機器,而非無可掙脫的無明暴力。劇中引用「當他們殺猶太人時我不說話…當他們殺工會成員時我不說話…當他們追殺我時,再沒有人替我說話了」這段碑文,歷史要告訴我們的正是,當我們不面對抵抗非正義與暴力,國家機器永遠如老大哥的雙手,無限制地放大他的權力與慾望。2012年的今天,我們只能以震慄、夢囈般的影像及語言面對台灣歷史嗎?想想剛發生的文林苑事件,北藝大的學生只因說了些話,就遭到利益集團的威脅──暴力如影隨行,絕非只在1960年之前,該說的還是要說得分明,這不僅是找回歷史,更是找回我們面對現在與未來的力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