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老學習的當代偶戲《莫伊傳說》
8月
16
2012
莫伊傳說(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8次瀏覽
謝東寧

彼得‧布魯克在論及「傳統」(表演藝術)時說:「一旦歷史脈絡改變,崇高的型式就不一定是傳遞生動經驗的適當媒介」。而看完源自台灣傳統布袋戲,法國小宛然掌中劇團的《莫伊傳說》後,不禁要對這位李天祿的洋弟子(班任旅)致上最熱烈的掌聲,因為傳統布袋戲在此完全換了個新裝,卻還保留原有的精神特色,並且和其他領域,甚至是跨文化融合,碰撞出一個充滿當代感,並具有普遍性的原始傳說故事,同時完成了兼具「藝術性」與「文化性」兩項相當難得的演出工作。

在《莫伊傳說》演出中的一切元素,看似源自傳統,但都有令人驚奇的挪用,譬如在傳統掌中戲型式舞台的立面,轉化成了一大兩小、三張皮影戲螢幕;而中間布袋戲偶的區域和戲臺外空間,還可以出現真人演員,同時連戲臺的頂端也可以有戲。這些豐富的空間層次,讓故事得以流暢進行,並且因應劇情需要,任意拼貼使用了包括臺灣布袋戲、中國皮影戲、西洋話劇、街頭雜耍、民俗踩高蹺等不同表演型式,更加上了與臺灣當代音樂家合作的現場伴奏;而演出的故事更是遙遠紐西蘭的原住民故事,於是整場演出混雜了民俗傳統、跨文化、跨領域、但又具有當代風格之奇特氛圍。

但別以為演出進行是嚴謹有序,整個故事結構與演出的節奏,還是保有少許野台戲班的閒散風格,筆者就特別喜歡這種在前台故事熱烈進行的罅隙,所窺探想像的後台手忙腳亂之真實狀態。

故事的開始是主角莫伊的出生,母親以為是死胎被丟入海中,然後被人領養後莫伊死而復生,變成一個要替人類爭取更好生活的英雄,他帶領兄弟馴服了太陽、發明了魚鉤、釣到大魚成為紐西蘭的陸地、偷了火神的火…等等,這些小故事以幽默並且風格多樣的方式進行,許多光影段落並充滿詩意想像,但也不時夾雜著外國腔臺語、及美式饒舌音樂,讓現場充滿了因親切而發出的笑聲。但是故事的最後,莫伊從嬰兒出生的地方,爬進了死亡女神的肚子裡,英勇的他終究還是戰勝不了死亡,此刻,他又化身為開場時之嬰兒皮影形象,暗喻了(或許)莫伊將再度成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誕生。

英國次文化社會研究學者Dick Hedbige曾提出一個關於文化的「合成」(bricolage)概念,他認為處於社會次級地位的人民,常挪用、合成主流文化之符號,成為一種階級「抵抗」(resistance)的實踐。但在《莫伊傳說》中,則是一個反向的操作,我們看到法國藝術家,放下自己(相對)的優勢文化,向古老民族模仿型式、學習故事,但用其不拘型式(之挪用、合成)、尊重文化的精神完成了此次的演出。這不但是一個表演藝術,具有當代跨文化的精彩示範,同時也提醒我們的傳統藝術工作者,究竟其與今日之社會脈絡如何連結?相信,這是唯一讓傳統藝術可以脫離博物館,活在當代劇場的最重要關鍵。

《莫伊傳說》

演出|法國小宛然劇團
時間|2012/08/12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來看,較容易吸引觀眾注意的是融合各種戲劇元素產生的效果,中台台詞的融合,皮影、戲偶與真人的融合,台語歌曲與法語歌詞的融合,皮影與RAP音樂的融合,幽默與暴力的融合。皮影、戲偶的表演特色與劇情的敘事反而納入底蘊的角色。(吳若慈)
8月
16
2012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