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陣文化裡的溫度《阿牛弄牛犁》
9月
04
2019
阿牛弄牛犁(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51次瀏覽
葉盈孜(社會人士)

《阿牛弄牛犁》作為台南藝陣傳承扎根與推廣發展計畫中的一環,除可視為一齣純粹戲曲作品觀之,或許亦可從其欲傳達的意涵及推廣目的析之。全戲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權衡、家族傳承和個人意志的拉扯等,於劇情推展下均呈現恰如其分的張力;而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親臨現場獻藝,登台時間點也是巧妙的,除營造首尾呼應的整體感,並搭配剪接播放的刈香影像,使觀者能夠產生直觀而深刻的體會。

《阿牛弄牛犁》由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的〈一條手巾〉及影像記錄揭開序幕,本部分若就整體節目安排而言顯得略長,但若考量其目的及後續劇情推展,其實也算合宜。主劇情從三寶扮演的旦角因表現心不在焉,而被其父阿牛訓斥展開,其後由主委馬馬號的插科打諢間,帶出牛犁歌陣參與刈香對庄頭的意義重大,三寶身為神選的藝陣旦角扮演者,背負家族薪火傳承的責任,卻因幼時反串遭受譏嘲造成的陰影,導致本能抗拒,繼而引發種種衝突,均扣緊主軸。各角色性格塑造鮮明,阿牛一家的勤懇樸實也相當可愛,惟馬玉蘭刻劃相對平面,其存在似乎對劇情的推進無甚影響。

秀琴歌劇團乃台南知名歌仔戲劇團,其齊整演員素質及各檔戲劇的創作品質均有目共睹,本作雖未安排太多大動作的傳統歌仔戲身段展現,然而為切實表現牛犁歌陣的步伐走位,可見演員下了十足功夫。劇團紮實的吟唱功底,也是本齣戲不可或缺的點睛要素。此外,值得讚賞的是本劇節奏明快流暢,在劇場故事越說越長的此刻,多有三小時大戲,如何掌控相對短的時間,將故事說得完整動人,更需要精準剪裁的功力。

除此之外,本場演出很驚喜的可欣賞到三種(四種或更多?)不同版本的牛犁歌演繹。開場前及中場反覆播放的蕭閎仁新編曲演唱的流行樂版本,是溫柔繾綣的迷人旋律。開場後及尾聲由七股竹橋慶善宮牛犁歌陣搭配後場配樂,是生猛有力的樸實鄉音。劇情中的傳統牛犁歌陣,則以歌仔戲曲調打造熱鬧歡騰的氛圍。而由馬馬號籌組、引人發噱的新版牛犁歌陣,則是荒謬逗趣、十足喜感之作。

劇終,在戲劇和現實中都是阿牛的團長張秀琴,真情流露的致詞亦使人動容。傳統的傳承乃代代薪火綿延而來,劇團經營如是,文化保存如是,除卻技術層面的保存,俱是人情積累、承諾與責任的寄託。而傳統的發揚,則是致力使觀者得以感受其可貴之處。因此,欣賞《阿牛弄牛犁》後,對平時鮮有機會碰觸藝陣文化的筆者而言,不再是有距離的宗教儀式或刻板印象,而是有溫度的虔誠信仰,更是陣頭成員與庄頭的鄉情羈絆。

《阿牛弄牛犁》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19/09/01 14:30
地點|台南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