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鄉情出傳統《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
4月
16
2013
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7次瀏覽
曾亦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從2003年始,由二胡演奏家黃正銘、笛子演奏家吳宗憲、琵琶演奏家林慧寬為代表的采風樂坊,在近十年中,以其勇於創新的精神,連續創作了東方器樂劇場的《十面埋伏》、《西遊記》、《東方傳奇.搖滾國樂》等結合舞蹈、音樂、戲劇等跨界作品。在國樂界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影響力與評價是正面的。

本場音樂會三首委約的世界首演曲目,可明顯看到采風樂坊由跨界演出之多元化,漸已邁入了一個在傳統音樂本質上開掘、耕耘之新路。

賴德和創作的《鄉音V-歌仔戲的聯想》,是作曲家以臺灣本土音樂為創作素材而作的系列作品之第五部。全曲分為四個段落:〈戰爭主題〉、〈英雄少年〉、〈迎親舞曲〉、〈千江有水〉。第一段,作曲者用嗩吶及管樂,營造了戰爭氣氛,加上弦樂略帶刺耳的音響,呈現戰爭帶給臺灣人民的深重苦難。歌仔戲鑼鼓的滲入,產生一種臺灣人在戰亂中的顛簸流離。第二段,作曲者用二胡及弦樂奏出歌仔戲唱腔的鄉音旋律,形象抒發了臺灣年輕一代人在苦難中,堅韌不拔在土地上成長的生命力量。第三段的〈迎親舞曲〉,融合了鑼鼓、唱腔音樂的喜氣場面,傳遞出世代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勇於生存的剛毅與樂觀。第四段〈千江有水〉,大提琴獨奏以歌仔調溫和旋律的引子,帶出弦樂與竹笛的複調和聲,猶如層次鮮明的一幅山水風情畫。作曲者的高超、簡潔的創作技法,使全曲主題突出、色彩鮮明、一氣呵成,每一樂段都散發著濃郁的臺灣之情。整曲微有不足的是,嗩吶組合與弦樂聲部有明顯的單薄之感,樂隊編制、聲部有失平衡之不足。而在第四段中,原為頗有特色的「大廣弦」與樂隊的對句,卻以北方的「板胡」替代,顯得突兀。

王蓂的《望鄉臺》,以北管鑼鼓中的祭神吹歌為一方,同時以樂隊的彈撥、弦樂用極不協和的半音區塊到極端協和的五聲和弦之強烈對比作一方,把神話中的鬼魂與追思親人的意象合為一體,製造了一個神、魂、人交錯又諧和的意念與音響。雖在音響、層次的表達上略有粗糙、雜混,但仍不失為一首傳統與現代,聲響與意念相得益彰之佳作。

鍾啟榮(馬來西亞作曲家)的《尋風》,作曲者運用了民間歌謠意念,以歌仔調作底色,加之琵琶者隨性的彈撥、吟唱;古箏在低音弦上拉擦的奇幻長音;獨奏家吳宗憲在三樓觀眾席用濃重氣息吹出的介於笛、簫、尺八之間的聲韻;同時也在觀眾席另一方的笙、笛等,演奏不規則交錯的長短音,製造了劇場中的距離、空間之立體音響環繞感與自然意境,似乎由此而產生一股從山水中的清「風」,在劇場中飄忽、流動。作曲者在樂曲結構上有巧思,音響上富有新意。唯還缺少一種「風」之特色,有寫景有餘,抒情不足之感。

此次采風樂坊推出的三首國樂新作是其新里程中的碩果,於此看到了采風樂坊的音樂家們在原音傳統上創新而跨越的紮實腳步。不僅勇於跨越表演形式的陳規戒律,更致力於傳統民間音樂中的多元與創新。這條路是扎根土地,但卻也是困難艱巨的改革、創新之路。采風樂坊這場音樂會,深深給予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

演出|采風樂坊
時間|2013/03/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