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而魏海敏作為臺灣梅派的代表演員,傳承梅派戲,對她而言是致敬,是個人修為養成,是文化的傳承。對於繼起的新秀來說,她也已是大師典範:從傳統走向跨界,卻仍不忘初心地鑽研傳統藝術。(蘇恆毅)
8月
31
2022
或許「演員劇場」走到極致也不過如此,藝術家不需言詞、不必亮相,只要站在那兒,便能散發懾服眾生的無盡光環。(蔡孟凱)
8月
25
2022
綜觀整場音樂會,不難發現林慧寬身為當代琵琶演奏家所抱持的追求與目標:現代與傳統、專業與教育,在上、下半場各顯其戮力多年的琵琶人生。換個角度來看,「林慧寬琵琶獨奏會」也成為一個平臺,展現其音樂人脈關係的重重連結。(楊宜樺)
11月
13
2019
這部作品,能感受到編導陳威宇內心創意發想與對作品細膩度的詮釋,兼具教育性,讓孩童了解國樂器的發展與演奏方式,劇情帶給大家認識氣候的變遷與正向的能量更營造出很多對不同藝術融合的想像空間。(陳姵霖)
10月
28
2019
音樂劇版本太努力讓角色脫口闡釋家庭價值的諸般道理,唱到後來就變成流於淺白與疲乏的溫情教化,失去電影原著中人心各異、各懷鬼胎的諜對諜樂趣,更失去放手殘酷崩解後能換來的省思力道。(許天俠)
7月
30
2019
 
「很多的議題我們要建立像九零年代一樣的公共討論風氣,不是把所有爭議拋在臉書上寫完就算了。臉書是個人的談話,它的話代表真相嗎?很多言論本身必須要被討論。」座談紀錄(下)由現場各領域之工作者對藝文補助評選機制、參與評選經驗,以及藝文補助之外的其他補助可能提出討論。(編輯室)
9月
21
2018
這些費心的布局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現代元素與傳統故事的融合的確是重要的創新,但是此次改編似乎更偏向於對「如何穿插加入現代元素」的考慮,忽略了內容的重要性。(張博雯)
5月
17
2016
「楚漢相爭」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舞台與觀眾席間的隔閡因為觀眾對故事的超高熟稔程度而消弭殆盡;而且音樂製作頗有力度,透過精采的現場演奏,總算為整場演出標定一個聆賞美感的高度。 (林育世)
6月
29
2015
此次表演的跨文化表現與型態,看到沒有絕對主、客體關係的表演形式,將不同文化混合起來,造成交融後的複合性(Hybridity)特質,透過對話,不刻意的重塑其新貌。 (夏鈺淳)
6月
26
2015
此次演出,其跨界的界線,讓觀眾更強烈的意識到「界線」的存在,像是音樂與舞蹈之間的拉扯,聽覺藝術與視覺意象所營造出的符號衝突,共同激發的新視野與意象。(夏鈺淳)
5月
13
2015
潘德列茨基的《完全大提琴》可說是今晚最容易聽出結合「古代」與「前衛」的作品。古典的拉弓技法相對於撥弦敲弓、浪漫的和聲半音相對於拍打聲響……等,在在都提示了古典與前衛的衝突、並存與相容。(張己任)
5月
21
2013
此次推出的三首國樂新作是新里程中的碩果,於此看到了采風樂坊的音樂家們在原音傳統上創新而跨越的紮實腳步。不僅勇於跨越表演形式的陳規戒律,更致力於傳統民間音樂中的多元與創新。(曾亦欣)
4月
16
2013
如今登場的《無極》,演員功夫已不能同日而語,舞台服裝設計極度用心,整體令人看得感動,但仍缺「東風」。 (林采韻)
9月
20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