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劇院翻找意識的小碎片——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周曼農《偵探學》
8月
10
2022
偵探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6次瀏覽

蔡孟凱


劇場空間是最大的表演者

周曼農在《偵探學》的創作自述中提到,在這部作品裡「作為『偵探機器』的劇場,劇場本身就是最大的表演者」【1】。《偵探學》實踐這句話的作法,是運用許多大型的升降機具、投影設備,以一種異於尋常的極近距離與觀眾互相交流、試探。

甫從歌劇院地下卸貨層碼頭走進劇場,觀眾便從大劇院的升降舞台攀升近三層樓,在煙霧和警戒燈光的包圍下,被這個巨大的表演機械吞噬。《偵探學》極其所能地在歌劇院的偌大空間置入一個又一個場景,藉著舞臺燈光、表演者提供的線索,帶領觀眾在晦暗而寬廣的劇院建築中迷走、夢遊。觀眾猶如一隻隻迷路的蟲子,鑽進齒輪和螺絲的間隙。

其中除了充斥劇場角落的大型裝置和極小限度的真人表演,新媒體藝術家張暉明所設計的微型雕塑和衍生影像無疑是《偵探學》文本密度最高的部分。觀眾在或大或小、寫實或奇幻的場景中凝視這些無名的遺留物,觀看客觀線索的同時似乎也在閱讀偵探留下的意識碎片,有一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趣味。


偵探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感知線索是最小的對話

但這同時是《偵探學》最讓我感到困惑的地方,在九彎十拐的路途最後,《偵探學》卻選擇要觀眾在空曠無際的劇場反覆注視這些微縮景物的畫面和細節。即便這些動力機械、投影升降如何花招盡出,劇場似乎只是為《偵探學》的這些影像和物件提供一個投射的平面,看似不斷變換、實則一再重複。

在這七十分鐘裏,對我而言最能回應周曼農「劇場本身就是最大的表演者」之理念的段落,應當是第五幕的「無之間」。柱型反響板兩兩背對,在中央括出的空間中擺進喇叭裝置和一盞燈泡,讓反響版成為一個高聳的音響裝置。反響板原本是用以優化古典樂節目的音響,是一個基本只為音樂會服務的舞台配備。這個段落對反響板的拆解和運用,讓這段以聲音呈現為主的段落與劇場本身的空間、設備,產生真正有機的對話,是《偵探學》讓我最為驚豔的一幕。


偵探學(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林峻永)

即便我對於《偵探學》的最終呈現仍抱有些許疑慮和失落,《偵探學》無疑打造出了一種別具風格的劇場體驗,觀眾在處身作品之內、四處遊走的過程中確實打開了各種不同觀看劇場的視角。而這個自主運轉的「偵探機器」倘若還有重啟運轉的一日,希望那時藝術家能不只是在劇場建築「塞」進某樣東西,而是能讓這個機械巨人得以揮灑盡興、暢所欲言。

編按:

1、2022夏日放/FUN時光—歌劇院駐館藝術家周曼農《偵探學》節目單,頁3。

《偵探學》

演出|周曼農(概念暨編導)
時間|2022/08/05 20: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很有趣的是,《偵探學》中,多段出現語言文字的段落,不論是錄音或是演員說話,我都聽不太懂。並非文字上的不懂,卻是意義上的不理解,文字僅能非智性地進入我的腦中,殘留下是聲響與聲音,或是一種含糊的氛圍感受。(黃馨儀)
8月
15
2022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