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力渡路》勞動的身體,身體的勞動
9月
0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09次瀏覽

黃世婷


雲霧繚繞,層層堆疊的山巒之中,傳來悠遠的泰雅古謠,在兩道黑紗之後,透過影像、舞台與燈光的幫助下,上舞台出現的那人不見臉目,如漫步在雲海之上,如佇立在山巒之中,若隱若現,緊接著傳來嘹亮又帶點滄桑的獨特嗓音,於是,我認出了原住民歌手雲力思的聲音。這便是我對《己力渡路》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看布拉瑞揚舞團的作品,舞者的身體與內在動力是在這個作品中,十分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在雲力思的誦吟、歌唱中,伴隨著舞者的呼應,舞者緩緩隨著穩定的節拍中步上舞台,一群隊伍整齊劃一的動作,緩步而行,沒有激起的高潮,或過多快速、力道的段落,在既定重複的旋律中,使用舞者的身體,搭配不同動作或姿勢,有時是深蹲、有時爬行、有時牽手、有時搭肩等等,肢體的動作路徑,時常是由「下」開始發展,往「下」結束,甚至是看著地面前行,呈現一種沈潛謙卑的生命態度,搭配單一節奏的步伐歌唱儀式,可以感受原住民特有的祭典身體與土地的深深連結。

編舞家布拉瑞揚聊到,在這個作品中,他想要訓練舞者,一直進行不斷不斷的重複動作,進入累到極限「後」的境地,這部分令我想起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以及碧納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無垢以緩慢沈潛身體著名,反映著神秘薩滿主義與多靈崇拜,烏帕塔在動作後的動機則有社會文化或人際關係的省思,甚至呈現體制與個人的掙扎,相較兩者,原民卻呈現渾然天成與土地共生的肢體,順服大地、接納困苦的謙卑,即使面對壓迫,在過程當中持平前進,沒有怨尤、沒有動搖信念,展現十足堅韌的生命態度,這與同樣訴諸「沈潛謙卑的身體」如前者無垢、「重複的動作」如後者烏帕塔,《己力渡路》傳達給我的是生命的堅韌與順服樂天之道,令我欽佩。

編舞家安排舞者,用身體沾染地土粉末,隨著歌聲步調,邊走邊唱,用身體在舞台上走出族中的編織圖騰,亦是象徵祖靈的眼睛:菱形紋。而雲力思也回應,泰雅族的個性,不像阿美族的活潑開朗、布農族的情感流露,泰雅族個性內斂,不多話,想法都放在腦袋裡面,而這也正好表達在這個舞作裡,一個沈潛內斂,傳承土地的謙卑與勞動的身體。另外,在此次創作的發想中,採用雲力思老師認為泰雅族最代表的文化之一:織布。泰雅族的織布文化獨步各族,織布的能力被看作族中女性的社會地位,族內織女更遵循「祖靈編織人的一生」的訓誨,而《己力渡路》名稱的由來,便是織布機運作的聲響,象徵織者與織布機的孜孜矻矻,勤奮不懈,也代表路是由自己努力走出來的精神哲學。

雖然在觀舞經驗中,在音樂轉折,肢體、設計技術呈現畫面銜接點處,仍有「即興」還是「隨性」定義上的疑惑,不過從雲力思從頭到尾貫串的歌聲,在舞台上,勞動的身體畫出那巨大的泰雅族菱形紋之中,歌聲如經,舞者如緯,經緯之間織織不息的嘹亮歌聲,呈現泰雅民族的堅毅與美麗的生命態度,實在令人動容,即興或是隨性,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己力渡路》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2/07/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高旻辰的飛舞、蔡佩如的編織以及陳忠仁使用身體擰轉的動能來旋轉的動作等等,這些似乎都能看出布拉瑞揚與表演者們都還在試圖尋找最適合的織料來呈現這部作品⋯⋯(簡麟懿)
9月
05
2022
《己力渡路》提醒我傳統與當代在原民面臨的殖民歷史與掙扎中,從來就不是二分的,傳統與當代並非在一條線性時間軸上的兩個點。(李宗興)
8月
25
2022
當她以清亮嗓音悠遠吟唱《泰雅古訓》時,舞台右前方的口簧琴吹奏者也以樂器相應。如此形貌高遠的場景與歌聲、音樂的流瀉,讓觀眾以近乎電影、沉浸式觀覽的方式進入泰雅。(施靜沂)
8月
11
2022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