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跳下去,當《己力渡路》的傳承與當下同行
9月
05
2022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6次瀏覽

簡麟懿


「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需要學習以傳承,本身就是一個當代處境所造就的議題。」評論人李宗興如此說道。【1】

一直以來,我們可以看見布拉瑞揚在創作過程中所處理的,不外乎是他對自身文化的認識與挖掘,以及處於環境現況中的體會、面對,也因此我們可以從沿路以來的創作,《拉歌》一群唱著原住民曲調的正裝青年,《阿棲睞》透過牽手來生活等,看見布拉瑞揚舞團的作品,除了擁有強烈的身體性以外,其作品述說「『我們』所不知曉的原住民族文化」,和當下所帶來的生活感,伴隨成長為「人」的不易,以及布拉瑞揚自己的放下與捨得。上述這些都成就了布拉瑞揚舞團作品獨有的特點,生命要繼續,動作要繼續,這些在《己力渡路》(以下簡稱《己》)中亦是如此,沒有極大的不同。
關於布拉瑞揚再度逐漸清晰的創作輪廓

《己》的畫面結構一共可分作三個層次,其一是舞台上發生的舞蹈、其次是舞台後方的大型建物(也是特邀藝術家雲力思常駐的位置),最後是點染在紗幕上的即時投影,三者相互交織在舞台設計王孟超的雲裡霧裡,形成了一道有景深的山林之歌。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這並不是布拉瑞揚頭一回使用大型舞台裝置。譬如《#是否》的那一面牆可以作為生命困境之隱喻,透過翻轉的過程來推演舞者的心路轉換;《己》利用鷹架所搭建起的之字形建築,不僅讓舞者在攀爬的過程中修煉成長,更透過了極簡的方式,營造出埃及壁畫般的分鏡效果,其動靜間如一道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縱然《己》的畫面相較純粹,但也提供了一股筆者鮮知的視覺體驗。

《己》的投影亦然,影像設計徐逸君不僅將創作過程中發現的圖形【2】如空氣般點染在舞者身上,還適時地將鳥瞰舞者的即時投影放在舞台後方,毫不喧賓奪主地將技術執行,與上次《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的表現相比可說是毫不遜色,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於歌聲與舞步的交織,在筆者看來布拉瑞揚的處理一如既往,其透過巴卡路耐(Pakarongay)般的成年儀式,讓舞者沿著領唱者的移動路徑,持續且不停歇地轉變動作。【3】或許我們可以將其視為創作者編排的既有方法,也有可能是舞團一直以來的訓練方式,因此即便客席邀請了三位女性舞者進入作品當中,在褪去服裝後的膚色肉胎下,群舞們並沒有因性別而在能量上有所銳減。另外,以布拉瑞揚於2005年在雲門舞集二團發表的《預見》為例,一群身著膚色舞衣的女舞者們以三角形的隊形遞進,透過具有攻擊性的群舞,不停重複著推肩,這樣的動作同樣且偏向現代舞的編舞方法與邏輯,而直到《路吶》(2018)以後,布拉瑞揚的作品中始終能被我們看見。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傳承的議題,亦是當代的議題

然而特殊的是,在這次《己》的篇章裡頭,我們看見高旻辰在一開始扮演了鳥類的擬獸角色,這除了呼應舞者個人曾表達自己在歷年作品當中,都有穿高跟鞋的個人特質以外,鳥與泰雅族之間的關聯,同時也有著占卜的意涵。故布拉瑞揚在過往的作品中,幾乎都持續在關注在如何成為「人」之上,而鮮少模仿動物的行為舉止。然此次的田調中,或許泰雅族神話中的希利克鳥、雲力思作為女性卻傳承了男性才能吟唱的歌謠等等,這些破格的素材,或多或少影響了布拉瑞揚在作品發展上的選擇也說不定。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比起過往作品的完成度,這次的《己》更像是在找路、找身體,不論是雲力思在採訪中提到傳統與當代之間的關係【4】,抑或是高旻辰的飛舞、蔡佩如的編織以及陳忠仁使用身體擰轉的動能來旋轉的動作等等,這些似乎都能看出布拉瑞揚與表演者們都還在試圖尋找最適合的織料來呈現這部作品,讓他藉由此次田調泰雅族時所聽見的聲音引領身體,就像希利克鳥引領生命一樣。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當然,這樣的挑選、拼貼與新意的發生,充滿不確定的背後是否也意味了此刻泰雅族文化傳承所要面對的困境,又或者是創作者自身的個性使然,尚未可知,但我們會知道的是布拉瑞揚對於空間與身體運用的方式,已逐漸展現清晰且可以辨別的輪廓,同時處理傳承這項議題,其實也是一件非常當代的事情。


註解:

1、李宗興(2022 年 08 月)。〈貼合原民傳統與當代議題的《己力渡路》〉。表演藝術評論台。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76235

2、作品中舞團雖未解釋,但泰雅族的圖騰紋路多是以對稱的菱形圖紋為主,故筆者推斷此處為影像設計之個人記錄或創作。

3、唯一特殊的地方在於舞者移動的路徑,對應了泰雅族之眼(Roziq)的圖騰紋路,意指在部落與山林之間有祖靈之眼的守護;圖像資料參考自《關於泰雅族的圖騰》,達少瓦旦著。http://125.227.255.111/yuan/mobile/116/pdf/p50-116.pdf

4、「雲力思的意思是,她是泰雅族,她吟唱著古訓,這些傳統根基真切牢固的存在時,無所謂她開口是傳統歌或不是,都是泰雅。而且是此刻當下的泰雅。」,參照廖昀靖(2022 年)。〈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官方網站。https://www.bdc.tw/zh-tw/cases.php?act=view&id=12

《己力渡路》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2/08/20 14:30
地點|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織布機運作的聲響,象徵織者與織布機的孜孜矻矻,勤奮不懈,也代表路是由自己努力走出來的精神哲學。(黃世婷)
9月
04
2022
《己力渡路》提醒我傳統與當代在原民面臨的殖民歷史與掙扎中,從來就不是二分的,傳統與當代並非在一條線性時間軸上的兩個點。(李宗興)
8月
25
2022
當她以清亮嗓音悠遠吟唱《泰雅古訓》時,舞台右前方的口簧琴吹奏者也以樂器相應。如此形貌高遠的場景與歌聲、音樂的流瀉,讓觀眾以近乎電影、沉浸式觀覽的方式進入泰雅。(施靜沂)
8月
11
202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