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上多重身份的辯證《永恆回歸——2025西班牙佛朗明哥舞蹈國際盛典》
5月
15
2025
永恆回歸——2025西班牙佛朗明哥舞蹈國際盛典(精靈幻舞舞團提供/攝影郭政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5次瀏覽

文 洪郁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生)

在南海劇場的舞台上,響板聲穿越了地理與文化的縫隙,在島嶼的空氣裡敲出一聲聲呢喃的回音。由薛喻鮮策展並參與演出的《永恆回歸——2025佛朗明哥舞蹈國際盛典》,集合來自西班牙國家舞團的舞者、歌手與音樂家,串連起西班牙佛朗明哥、當代舞蹈與臺灣本土創作者之間的對話。觀眾看見了跨文化的融合與轉化,也看見舞者們如何透過每一聲腳步、每一次眼神交會,試圖在異質語彙中尋找一種可以安放自我的方式。島上響板敲響的或許不是「回歸」的終點,而是一場身份書寫的追尋。

上半場由Jose Manuel Benitez、Ana Almagro與薛喻鮮三位舞者共同開場,舞作在三人舞與獨舞交錯中展現出高度的身體掌控與精緻編排。從層層遞進的zapateado節奏,到身體間的緊密對位與分合動態,展現了西班牙舞蹈技藝的深厚底蘊。動作中的精準與熱情交織,使技巧不流於展示,而與舞者的內在情緒緊密相連,觸發觀眾情感上的共振。那一刻,隨髮絲揮灑的汗水與台下觀眾的「Ole」,構築出身體與觀賞之間共鳴的現場。下半場由絲釋民與游馨琁所演出的雙人舞《KOWAW│鷹》,不以具象敘事為主,而透過鷹的飛行意象,象徵人在流動中的掙扎與追尋。兩位舞者之間緊密的互動——托舉、旋轉、錯身而過——描繪了個體面對未知時的相依與拉扯。在簡潔卻深刻的編排中,觀眾可感受到一種不穩定的平衡:身體既是靠近的,也是終將分離的。作品不直接訴諸族群象徵,而是在抽象動態中開啟存在的追問,成為對「回歸」主題的延伸與深掘。

雙人舞後的群舞段落,將舞台能量推向集體狀態。舞者們以強烈節奏與空間運動掌控場面,椅子成為當代與佛朗明哥語彙之間的媒介,在節奏、摩擦與掙脫中展現集體力量的張力。椅子的進出、跳離與交錯不僅是形式的實驗,也在身體語彙中探索壓抑與釋放、規訓與自由之間的模糊地帶——這裡不再是靜態的歸宿,而是一場不斷進行中的身體協商。壓軸段落由薛喻鮮與其母親賀連華接續演出,轉向對個人與家族記憶的內在凝視。薛喻鮮身穿米色風衣、手持響板,舞動出異鄉遊子的孤獨與選擇的矛盾,動作之間透露出對夢想的堅持與對故土的深沉情感。而賀連華以佛朗明哥披肩(mantón)為主要道具的獨舞,則將記憶具象化為舞者與物之間的關係:披肩既是延伸、也是束縛,流蘇的纏繞彷彿過去經驗在身體上的殘影與回聲。音樂由春麵樂隊的〈我在你的眼睛裡看見了你〉轉為重新編曲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聲音在此成為情感的通道,使親情與文化在舞台上層層堆疊。最終群舞再度出現,所有舞者皆持披肩舞動,以集體之姿演繹難以言說的思念與柔軟,舞出一場女性視角下的時間敘事。

賀連華老師身披披肩、步步踏出終章,最後群舞緩緩圍聚,那條不斷飄動的流蘇仿若牽引出一種難以言說的鄉愁——不是回到某個確定的原鄉,而是朝向一種曾經被身體記住、又被時間沖淡的母語和母身體的召喚。《永恆回歸》最動人之處,或許正是在這些來回之間:佛朗明哥與當代舞、家鄉與異地、母親與女兒、個體與群體——它以極其個人的形式說出極其普遍的情感。當一場舞蹈能讓我們不只看到技巧,更感受到一種與記憶、文化與愛的糾纏,那響板就不只是樂器,而是述說的器官,是身體與土地對話的方式。在臺灣跳佛朗明哥,不只是技藝的轉譯,而是一次又一次敲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在這場盛典中,「回歸」不被視為終點,而是一條不斷生成的路徑。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歸屬,也許不在某個明確的地點,而在於我們能否在不穩定與不確定中,繼續以身體說話、以記憶舞動,並勇敢回應內在與他者的召喚。

《永恆回歸——2025西班牙佛朗明哥舞蹈國際盛典》

演出|精靈幻舞舞團
時間|2025/05/07 19: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