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合原民傳統與當代議題的《己力渡路》
8月
25
2022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2次瀏覽

李宗興


就我曾觀看的作品來說,布拉瑞揚舞團的作品有兩種主軸:一是從舞者自身經驗出發,圍繞著臺灣原住民的當代處境,如《漂亮漂亮》(2016)、《是否》(2019);另一則是從部落田調開始發展的作品,如於排灣族嘉蘭部落學習歌舞與耕作的《阿棲睞》、跟布農族學習的《路吶》(2018)、以阿美族巴卡路耐儀式為基礎的《沒有害怕太陽或下雨》(2021)。《己力渡路》正是屬於後者,布拉瑞揚帶領舞者們前往新竹尖石鄉,與泰雅族學習生活風格與歌謠。透過將身體置於展演的核心,《己力渡路》走出原民性中的殖民悲情,更多的是以身體藝術形式跨越傳統與當代的二元對立,折射出原民視野中劇場舞蹈的更多可能。


打破線性時間的身體

在《己力渡路》中,編舞者布拉瑞揚以逐漸發展出以身體而非技巧為核心的編舞特色,透過舞者儀式性的動作展現出身體能量,在重複之中累積,也在消耗之後迸發。舞台上佈滿細砂,舞者們魚貫而出,和著喊唱的規律節奏,一步步在砂中踩踏出泰雅族菱形圖紋。舞者的姿勢一次又一次變化,側行、蹲姿、曲身、張臂,在昏暗的燈光下,每個人皆專注在當下重複的節奏與姿態,彷彿伴隨著規律的機柱聲織出祖靈之眼,也踏出一條條山林中的路徑。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在一陣雲霧影像之後,舞者又出現在歌者所處的上舞台梯架上。高低不同的梯架與遮掩部分視線的影像,構築出高山雲霧的意象。依然魚貫而行的舞者進入層疊山巔,在下方祖靈之眼凝視中,踏過顛簸、穿越雲霧,再次回到下方聚集。一次又一次的喊唱、蹲踞、倂踏急促了呼吸、消耗了氣力,被汗水與黃砂混和物沾滿身軀的舞者聚集在中央,慢慢向天際舉起雙手,奮力擠出最後的力量加快節奏與聲量,直到結束的一刻。

山林遷徙與傳統圖案意象帶出抹去歷史感的族群原初,彷彿意圖號召國族主義式的原民認同。然而有趣的是,山林與步行卻又是舞者們前往尖石鄉學習的泰雅族當代生活風格。於是,去歷史化的傳統與富有時間感的當代,在舞者持續重複蹲踏的身體實踐中,意外地重合在一起,打破了外來殖民文化中線性的時間想像。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女性積極接合傳統與當代

另一個呈現傳統與當代貼合之處,是上述兩片段之間出現的女性編織符號。有別於舞團以往都是以生理男性(出生時被社會指派為男性)的舞者組成,《己力渡路》納入了三位專案女性舞者。周佩璇、蔡佩如與慕雅巴高揚分別抓著垂掛著的大型繩線,輪流穿越中心,專注地交纏繩線。女性專責編織在傳統中是泰雅族生活的方式,但在當代卻是重要的文化傳承任務。於是,編織符號同時象徵著傳統的生活,卻也象徵著當代的原民意義。尤其是當演後布拉瑞揚在舞台上提到,田調時苦惱於尖石鄉泰雅族缺乏傳統歌舞可以作為創作元素,幸好文化顧問雲力思為了保存傳統文化,學習了傳統上僅有男性可以學習的古謠,才讓創作上有歌謠元素可以採用。不論是編織抑或是歌謠,女性積極成為傳承泰雅族文化的重要角色。於是,本作中,「女性」所呈現的意義是傳統與當代的銜接。


己力渡路(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劉振祥)

從上述兩個面向來看,雖然布拉瑞揚舞團歷年作品乍看之下可以以主軸分為當代處境與傳統田調兩大敘事,但我認為後者從未脫離當代原民性的議題。更進一步的說,以田調方法學習傳統這件事本身就是當代。意即,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需要學習以傳承,本身就是一個當代處境所造就的議題。更多的是,《己力渡路》提醒我傳統與當代在原民面臨的殖民歷史與掙扎中,從來就不是二分的,傳統與當代並非在一條線性時間軸上的兩個點。透過不斷重複的、貼合傳統與當代的身體之中,我感受到重複節奏下綿延的時間,而坐在觀眾席的我彷彿不願見到舞作的尾聲,反而期望此綿延無限持續。

《己力渡路》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2/07/29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高旻辰的飛舞、蔡佩如的編織以及陳忠仁使用身體擰轉的動能來旋轉的動作等等,這些似乎都能看出布拉瑞揚與表演者們都還在試圖尋找最適合的織料來呈現這部作品⋯⋯(簡麟懿)
9月
05
2022
織布機運作的聲響,象徵織者與織布機的孜孜矻矻,勤奮不懈,也代表路是由自己努力走出來的精神哲學。(黃世婷)
9月
04
2022
當她以清亮嗓音悠遠吟唱《泰雅古訓》時,舞台右前方的口簧琴吹奏者也以樂器相應。如此形貌高遠的場景與歌聲、音樂的流瀉,讓觀眾以近乎電影、沉浸式觀覽的方式進入泰雅。(施靜沂)
8月
11
2022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