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劇最後如此收尾,算是和序場相映,有如銜尾蛇的頭尾相咬。只是劇中的霍然律已經離場,這下要換誰進入新的迴圈?試問:下次誰會勇敢踏出腳步,拿起神諭響起的手機呢?(楊美英)
全劇最後如此收尾,算是和序場相映,有如銜尾蛇的頭尾相咬。只是劇中的霍然律已經離場,這下要換誰進入新的迴圈?試問:下次誰會勇敢踏出腳步,拿起神諭響起的手機呢?(楊美英)
對於佔地面積三公頃之大的億載金城而言,表演與空間的配置關係,包括表演文本內在意涵與此「台灣第一座西式砲臺」如何 […]
即使所謂參與式劇場的定位並未充分達成,但整場所見年輕學子的赤忱,於是開始想像:為期第三年的「宜蘭青少年劇場培育暨展演計畫」,將會埋下什麼樣的藝術種苗,甚或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群高中、大學生因此建構什麼樣的地方認同情感、自我重新發現。(楊美英)
將《海江湧》視為開幕儀式功能為主的演出活動,享受現場和樂融融,十足的歡慶氛圍,即是一項顯著成就;但若關注本次計畫由公部門與地方民間挹注的資源與濃厚感情因素,還有阿伯樂戲工場、台南人劇團兩個共製單位的近年發展,則不免抱有更高的寄望了。(楊美英)
當晚的漫遊經驗,動線曲折,大家有如揪團一起探訪老台南舊城區的幽微巷弄,種種日常景緻在夜色籠罩下一一被賦予了奇觀感,容易讓人覺得新鮮而有趣。(楊美英)
四人之間的情緒能量有待更多的層次建構,加上沒有人能夠真正暫時離場,使得原本應該迴轉上升的膠凝盤旋狀態,徒然成了原地打轉,費力而累人。(楊美英)
法海的慾望為何、又為誰而湧動,以及導演將文本重心移交給法海的目的為何等等,似乎無法在中間大段的對話或肢體舞動之中獲得更多的推演與解讀,是以這般翻轉的企圖,徒有姿態展現。(楊美英)
六個作品雖然被放在非劇場的空間之內,但以表演進行方式來看,還是接近一般我們在黑盒子劇場的觀演關係,所謂特定場域的展演概念,如何將之貫徹於各作品的實質表演文本之內,令人更加期待下次的「超親密」經驗。(楊美英)
劇中男女的關係並未在演員的互動中建構出來,除了後半場的若干激情片段,可以感受到兩位年輕的演員放開投入的強度;整場許多內在情感細膩轉折的對白總像是被無意識的快速執行完畢,導致破題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破碎的滋味。(楊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