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世代的流徙寓言《還沒有名字的故事》
7月
10
2025
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康展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0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不可無料劇場將《還沒有名字的故事》定位為「一部與移動、移居以及異鄉人(OUTSIDER)有關的故事」【1】,並以「大人系童話」為包裝,讓不同年齡層都感受文化同化的矛盾與無法完成歸屬定位的茫然。全劇沒有直接的口述台詞,而是透過一幕幕偶的轉變,揭示了夢想與身分認同的衝突、對「異鄉人」處境的深刻凝視。戲劇以戲偶與皮影戲的形式呈現,塑造了一隻從森林出走、懷抱夢想的小狐狸,來到城市追夢成為歌星後,在美好期待中逐漸失去自我的過程。當小狐狸想找回本真的自我時,卻發現異鄉世界早已改變了初始的自己,無法找回歸屬的無助,刻劃著人生裡不同階段的衝突,也意喻著與自我和解的成長和理解。

戲劇以「舞台」作為貫穿全劇的重要意象——狐狸第一次被噓聲包圍、第二次唱出成名曲、第三次被當眾揭露本性、最後一次回到舞台,將一隻老鼠吞入口中。每一次站上舞台,都宣告著一場身分的轉變,小狐狸曾經掙扎地學習成為「人」,壓抑著自我成為他人眼中「正常」的樣貌,但這些偽裝卻終究無法使自己真正融入。當他因為喝醉而吃下一隻活鼠,他失去的不只是明星光環,而是在這座城市裡的容身之處,社會無情的排斥與放逐,象徵了他只被接受為表演者的身分,而非他真實的樣貌。

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康展彰)

戲劇以小狐狸的處境映照當代移動者「兩邊都不是家」的矛盾,構成了劇作對異鄉人經驗的深層隱喻。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當人們懷抱著嚮往與期待,踏入宣稱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資本市場,卻被迫適應難以被規訓的多樣文化與身體;當原鄉停留在離去者出走當下的想像,個體難以更新理解其變形後的模樣,城市無法成為容身之所,而原鄉則是難以回去的最初。不可無料劇場以狐狸為比喻,用獸與人的對比,以「吃」作為臨界動作,在城市吃老鼠觸發大眾強烈斥責;而對森林的父親送上包裝的肉品,卻因不符合父親心中對於狐狸的期待,從此決裂關係。兩者強烈的對比,細膩地點出身分認同的困境,以獸演繹成為人的設計,讓觀戲者直觀、衝突地感受差異被標籤化的殘酷,也深刻地讓感同身受的觀眾對照自身跨域工作、留學的陌生感。

這種「雙重異鄉人」的處境,不僅是小狐狸的個人悲劇,更映照了當代遷移者的心理寫照。無論是為了生活、教育還是夢想而離開家鄉的人,都可能在他方找不到歸屬,在原鄉失去認同。「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的懸浮狀態,成為了現代人普遍卻難以說出口的孤獨感。

「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似乎無法輕易訂下一個確切的標題,象徵人生的故事還沒走完,我們都仍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異鄉人。這齣狐狸的故事,不只關於一隻狐狸,而是每一個在城市中漂泊、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扎的靈魂,我們都曾試圖讓自己「像人」,卻在某個瞬間,被世界提醒了那無法抹滅的「本性」。

不可無料劇場以皮影戲的光影語彙、布偶的細膩操作、聲音與光線的巧妙配合,讓整體敘事充滿視覺層次與節奏張力。特別是遊樂園段落的設計,在絢爛燈光與音樂中包裹住焦躁與不安,營造出一種「虛幻幸福」的氛圍,在美好之中埋下墜落的預兆。運用偶戲的美學,將異鄉人的失根感轉換為舞台的寓言,「被操控」如同每個人無法逃離的宿命。小狐狸最終被撕裂的獸性,讓彼此窺見身分與歸屬從來不是單選題,而是一條不斷命名、又不斷被抹除的流動路徑。自全球移動成為日常的今日,《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以溫馨的童話形式陳述無論身處城市霓虹亦或故鄉林蔭,總有人在學習如何「像人」,又努力保存心底那抹「狐狸」的原色。


注解

1、參見劇團節目介紹

《還沒有名字的故事》

演出|不可無料劇場
時間|2025/06/19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