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場音樂會——不論是音樂的素材或演出詮釋——都圍繞在「俗」上。殷巴爾經過前幾週第八號《千人》與第二號《復活》兩首音樂史上最盛大的宗教性解脫後,在第四號交響曲轉以投向人間浮世繪的描繪。(顏采騰)
整場音樂會——不論是音樂的素材或演出詮釋——都圍繞在「俗」上。殷巴爾經過前幾週第八號《千人》與第二號《復活》兩首音樂史上最盛大的宗教性解脫後,在第四號交響曲轉以投向人間浮世繪的描繪。(顏采騰)
在臺北場我們擁有著相對熟悉音樂的聽眾,知悉樂曲的大致走向,演奏者也因而更放心地傳達樂句中的細節。每次的演出都仿若對於音樂極致美的追求,演出者和聽眾便是在無言中不斷地辯證著。(顏采騰)
也或許殷巴爾本就尋求在終樂章再現部中脫離理性思考的枷鎖,全然訴諸生命對復活與永恆的激情,觀眾席的哭鬧只是催化劑之一。這個插曲導致的演出結果,帶給聽眾重重的疑惑:這究竟是否為指揮的原意?這是破壞了詮釋,還是創造了詮釋?(顏采騰)
這一次除了約莫二十位來自上海愛樂的協演樂手外,所有的器樂樂手皆是北市交的團員。他們要告訴整個台灣樂界:他們將用自己的力量撐起馬勒宏大的音樂宇宙。(顏采騰)
北市交的馬勒第三算是交出了一張非常漂亮的成績單,樂團的表現應該也可算是近年演出中的一里程碑,指揮大師殷巴爾功不可沒。(武文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