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奪嫡》可以說是變得「簡單」了,但劇中那值得思考的厚度並沒有被改變,主要是修整後劇情的連接緊湊,衝突向上堆疊,高潮最後迸發,不再額外添加後設的囈語,因而觀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餘韻後強烈的後勁。(林立雄)
《奪嫡》可以說是變得「簡單」了,但劇中那值得思考的厚度並沒有被改變,主要是修整後劇情的連接緊湊,衝突向上堆疊,高潮最後迸發,不再額外添加後設的囈語,因而觀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餘韻後強烈的後勁。(林立雄)
也許這是一趟英雄旅程中開創出的多重英雄旅程,也是多位英雄在各自的旅程中,交集於一個奇異時空裡番外篇章,現實時間停止,另一個次元的英雄旅程才正要開始。(程皖瑄)
只是,重演若只停滯在「復刻」,這場合作還能延伸出什麼?最後,或許還是因為現實因素的考量,終究走得有限。於是,兩團合作過程能否再看見什麼火花?也是身為觀眾的我所期待的。(林立雄)
整體而言,《英雄武松》的舞臺美學、概念思考大抵從搖滾京劇《水滸108》三部曲而來,包含華麗誇張的衣服、五彩繽紛的臉譜、熟悉的開場主題曲;除此之外,亦融入傳統的演出片段,並加入搖滾、嘻哈等元素,在鑼鼓點外,演員必須適應不同節奏的唱、唸、作、表,都為觀眾們提供了一種當代戲曲的可能樣貌。(林立雄)
全劇到了結尾仍是一場迷霧,是誰的夢囈?誰的呢喃?施如芳並沒有給這團迷霧明確的答案,題為「迷霧漸散」,在那段模糊不清的歷史過後,臺灣人的命運仍在一場迷霧中,散不去的是深深的惆悵與無力感。(林立雄)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讓大多數觀眾能夠藉此接觸並理解、同理卡拉OK工作者,並看見小人物在社會中的掙扎、困境與情感。(林立雄)
周能安將儀式與劇場(及其背後的補助機制)進行連結與黏合的當下,也就凸顯了「權力結構的複製」。以「國家文化部門大天尊」的形象與作用來說,當祂集「掌管」與「護佑」於一身,究竟代表怎樣的運作制度與機制呢?(吳岳霖)
作品通過「儀式」作為路徑反映「民主」所反映的「虛無」、「無效」,以及拋出的種種疑問並不完全是作品的不足與缺乏,這樣的提問、反映與警醒,或許也能夠視為作品最核心且重要的價值。(林立雄)
「黑盒子版」的敘事仍是碎片般地灑落於劇場裡,而一度造成觀看的困難;但,卻有被《陳三五娘》拾起而後串起的跡象,終於有意圖說故事的可能。當「對台」此一形式的流暢度提高後,隱喻結構才真正被生產。(吳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