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
林偉瑜
現任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專任副教授。夏威夷大學亞洲戲劇博士,曾任教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任職林兆華戲劇工作室(北京)國際聯絡。
熱門文章
所有文章
6 篇
整體而言對台灣擴展文化視域是否利多於弊?而以全球化的民間和政府間的頻繁交往情況,僅挑選某一、二種理想模型來進行跨文化合作是否可行?這又對他文化的對等性產生何種影響?就像上述王景生對跨文化創作的二元對立情形的無法擺脫,如果我們同樣也無法全然擺脫跨文化製作上的文化不對等、甚至國際資本主義的強勢邏輯,或許力促一個具有能動性、反省性和彈性的文化調整體質,應不失為一種應對的策略。(林偉瑜)
7月
02
2021
1731
評論的評論更能使人產生超出自我以外的觸發,實際上觸發我對《千年舞臺》的再思考倒非演出本身,而是多篇評論,它們立論極佳,使人從不同觀點獲益,進入其書寫脈絡時我能認同各評論人的解讀。但同時也激起我的自問,為何我的觀看並沒有得出類似的理解?(林偉瑜)
7月
02
2021
1977
在此作中,導演壓抑住創作者過多的戲劇性想像的慾望,更多讓位給被表現主體(太魯閣族人)來發聲而非又奪走他們的話語權。這讓我看到「劇場─社會─創作(者)」的關係、以及劇場接近真實的一個可能作法和態度,也就是面對這類演出(尤其是應用劇場),劇場工作者可慎重思考是否不必要過多的戲劇化、虛構(調味)真實,……(林偉瑜)
7月
28
2020
2589
表演顯然是全劇的亮點,四位演員的表演稱職、精準,「嘉義人自有種直率、粗魯與野蠻,一種獨特的庶民氣味」,原來這種表演風格是這群年輕人在地域的「夾縫中」求生存苦思得來的結果,實在不易,而從演出來看這樣嘗試的確也成功達陣。(林偉瑜)
11月
15
2012
1176
在筆者看來,《十八》演出的含義絕不僅只於藝術水準和培養新人層面,對台南和台南劇場發展亦具意味和值得觀察之處。從台南人推出《十八》的用意與計畫,表示台南人在根留台南的想法上有其自覺意識與規畫,值得台南的劇場觀眾感到欣喜。從培養台南與南台灣專業的劇場人才來看,這個計畫似乎只想培養表演人才,筆者以為若要達到真正根留台南,台南人應慎重考慮將編導人才也放入該作品系列中。(林偉瑜)
10月
18
2012
1065
「霹靂火」手法確實讓戲好看了,但得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我們可以感覺到契訶夫的味道淡薄許多。為了要增強戲劇性,人物的外部行為、激情、衝突、偷情、單戀與不倫戀的情節被強調了,但契訶夫作品在語言中最著重表達的人物生存和精神狀態卻也因此被強烈的戲劇性給稀釋了。(林偉瑜)
4月
03
2012
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