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蔡柏璋遊歷足跡遍及歐美主要國家,對近幾年來侵擾各國公共領域對話的假訊息和陰謀論,及其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人們對彼此的信任)與實質傷害(惡意煽動引發的暴力行動),應有切身感受,只是,他將《Reality No-Show》的焦點,放在向來不缺八卦流言,訊息真假難辨/不辨,存在於自己所創造的「真實」當中的影視娛樂圈,對圈外真實社會情境的思考,是否能有對照參考的意義?既是娛樂,何須真實?
10月
25
2023
整齣劇的挑戰還有被貼上的多重標籤,此劇涉及到同性議題,以新生代年輕男演員於劇中大尺度演出,這不免會讓人模糊焦點流於世俗,但觀賞完《愛情生活》攻受版後我認為他們仍清楚表達了想帶給觀眾的反思,那些所謂吸引人的爆點也只是為整部作品更加分、更完整,並不會因此而失去理念及意義。
6月
02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第十二夜》的可看性與吸引人的程度很符合大眾對藝術的要求:放鬆與愉悅,且其在爵士音樂的撰寫和台詞對白的融入上十分用心,旋律耳熟能詳且很有辨識性,當下落幕時感動非常。走入劇場,欣賞這麼一部精緻度高的音樂劇,在歡樂、深沉、求而不得、皆大歡喜的情緒裡反覆拉扯,彷彿目睹那一個時代的滿目繁華,迷失在既瘋狂又沒有禁忌的愛戀中。
1月
17
2023
我想記得那些「當今」依然不能出櫃、不能自由戀愛的人們,這場美夢如果能定期在全台巡演,作為同志文化、坎普文化(camp)、愉虐文化的健康大使,對LGBTQ+群族肯認自我的形象,可能會是莫大的幫助。(陳盈帆)
4月
11
2022
改編將角色之間的仇恨程度發揮至另個層面,將看似「文明」的待客之道,包裝成間接性的暴力攻擊,同時反諷著人類文明的理性,暗喻人們行使暴力如同家常便飯⋯⋯(尹良豪 )
5月
20
2021
台南人劇團《泰特斯瘋狂場景》(後簡稱《泰特斯》)是以莎士比亞復仇劇《Titus Andronicus》改編而來的演出⋯⋯《泰特斯》在導演手法上做出了許多理想的選擇,但在回答「這齣劇與當代觀眾的關係是什麼?」的大哉問上,還有一些空間需要被填補。(劉惠澤)
4月
29
2021
從某個程度上來看,《XXX》找回了最古典的莎劇演出感覺,它刻意服務台下的「低級」,或者討厭高尚喜愛低級的觀眾,用時空大挪移的技巧,流行文化的親近感,阻絕觀眾的思考,讓觀眾變笨,用最實在的感官來看戲……(但唐謨)
1月
11
2021
但在所有試圖創造異質空間的案例裡,《仲》因有力而完整地框定了自身範圍,並填上豐富的細節,於是幾乎成為現實某個角落的縮影。它所產生的敘事效果,就像在在有限篇幅內無法描述整棟大厦,於是轉而摹寫其中一個光房間,手法如此細緻,以至於每個看到的人,都可以自行在腦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大廈/世界的全貌。(張敦智)
12月
31
2020
劇中的月琴,不只是實體的演奏樂器,更像是一種提醒般的存在,生命的悸動與感動,都可由自己演奏。月琴與說唱密不可分,一把月琴、一個人,就能道盡生命的汗與淚,而本作以月琴將劇中的所有女性連結的更緊密且恆久。(黃星達)
11月
26
2020
國藝會「新人新視野」專案邁入第十二屆,今年的三齣作品由一齣舞蹈與兩齣戲劇組成。兩個不同領域恰好展現出相似方向,不過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張敦智)
5月
20
2020
在《穿裘皮的維納斯》劇中,角色身上那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是如此牢不可破,從維納斯、阿芙蘿黛蒂到汪妲(角色與演員),她們的個性與面貌,成為西方社會性別關係、藝術投射等各種象徵。而這在盡可能忠實地轉譯企圖下,卻也失去了任何鬆動的可能。(白斐嵐)
4月
06
2020
《半島》並沒有選擇呈現一個打破傳統、「獨立自主」的「新時代女性」敘事,那或許是當代對傳統凝視所想像出的修復式神話;相反的,本劇重新肯定了地方社群與傳統藝術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洪姿宇)
3月
30
2020
無論是故事或是歌謠,離我們身處的時代畢竟去日遙遠,《半島風聲 相放伴》所營造的時空即便暖若冬陽,觀賞起來卻仍多少讓人有種以今人之眼「想像」昔日之景的感受。當然在這短短九十分鐘的製作,重現某種景象或許過於困難,但至少可以「復刻」。(蔡孟凱)
3月
30
2020
此處也引出本劇一大命題:「命運是否自決?」正叩問著半島女性是否因彈唱月琴運命有所轉變?離鄉北上求職是否美夢成真?而國境之南難道真無法成為安身立命之所?再再緊扣《半島》展演地方的本質訴求:女性只能委屈卑微?地方就該日益凋零?(楊智翔)
3月
3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