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劇末,老師殺死了學生,雖然是假的,但卻點出了現在的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教育商品化。(李則琳)
3月
14
2017
整齣戲的鋪陳變得單一,彷彿一切的平反只能依賴一股颶風,而人一點力量也沒有,男主角能否脫困是未知,但哽噎的聲音暗示了受困的處境,離開的艱難。終究還是被記憶綑綁了嗎? (徐敏思)
12月
19
2016
這群舞者中,包括年輕舞者沈佳縈、黃淑琴、翁靜吟及程馨慧等人,以及學生舞者阮怡蓁、甘人云和吳毓豪,他們就像大魚帶小魚般的共舞。其中的甘人云和吳毓豪參加過《A Walk of Life》的舞者,雖然僅隔數月,卻顯現了未來可期的潛力。(戴君安)
12月
23
2014
涵蓋著擊鼓、舞蹈和多媒體音像互動的演出,讓我覺得「聽感劇場」也許會是個比較接近的形容,當然這也意味著表演內容是挑戰觀眾習慣性的,即,非用大腦而是要用感官來思考。(杜思慧)
11月
19
2012
表演顯然是全劇的亮點,四位演員的表演稱職、精準,「嘉義人自有種直率、粗魯與野蠻,一種獨特的庶民氣味」,原來這種表演風格是這群年輕人在地域的「夾縫中」求生存苦思得來的結果,實在不易,而從演出來看這樣嘗試的確也成功達陣。(林偉瑜)
11月
15
2012
這齣對大武山的誠摯禮敬與呼籲自省的展演,著實對蠻橫文明的濫墾、濫伐起了極大的控告,也泣訴了來自山林的子民,深切的渴盼。所以,換個角度想,那令人感到窒息緊繃的氛圍,是否正在警示我們,那就是山林的感受,藉由舞者們疲累的軀體,顫慄的吶喊:還給大武山一座會呼吸的森林吧!(戴君安)
10月
31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