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台南人劇團成長的約定《十八》
10月
18
2012
十八(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0次瀏覽
林偉瑜

《十八》改編自日本劇作家宮本浩司得獎之青少年劇本《瑪麗亞》(又有譯名《十八歲的約定》),是台南人劇團的「台南人青年劇場系列作品」計畫所推出的第一號作品,主要是為培養與提供南台灣專業表演人才磨練的機會,該戲邀來目前就讀台大戲劇系的澳門學生莫家豪改編與導演,演員組成則是該團「南台灣專業劇場表演人才培訓計畫」中的儲備演員。名為《十八》看來是為了更凸顯原劇中的教育意義,也一語雙關的蘊含鼓勵這批劇場新生力軍的意味。

《十八》講述將滿十八歲的女孩夏雪搬入台北公寓第一天,便陸續有自稱為前房客和鄰居的陌生人造訪,以諸多藉口賴著不走。後其繼母造訪,透露十多年前夏母攜夏雪搭機到日本挽救失敗婚姻,途中飛機失事,母親與乘客因保護女孩喪生。夏雪轉而怨恨父親,拒絕其父和繼母關愛的同時,也對生命失去熱情。就在陌生人想介入女孩生活,女孩與之發生衝突時,一喬扮水電工的天使介入,帶領劇中人回到飛機事故發生過程,原來陌生人為捨命相救的母親與乘客,他們轉動生命音樂盒僅為她換來十八年生命,因而在夏雪十八歲生日當天到來希望找到音樂盒並轉動以延續她的生命,在瞭解自己被救過程後,夏雪重拾對生命的愛與熱情並轉動音樂盒。

雖說是新手上路,整體演出已初具專業質感,尤其舞台設計簡樸而有效率,左高右低的夏雪公寓布景片在拉開窗簾後顯現出座艙窗戶,不僅輕巧的轉化成向上飛翔的機艙,也為觀眾帶來視覺驚奇。儲備演員則是全劇另一個可讚美的部分,不矯作而有自然之風,甚為賞心悅目。首演幾乎座無虛席,且多為學生族群,會後更有七八成觀眾留下全程參加座談,顯示台南人雖然這兩年在南部的大劇場票房上頻頻受挫,以年輕人為主的小劇場號召力仍在。

唯一較明顯的弱點是在改編的細緻度上。改編後的《十八》做了不小的更動,除了時空與人物變動,亦削減原劇的荒謬和超現實感,讓情節與人物更貼近現實生活,把意涵更聚焦於主角領悟生命中的愛和重生;原劇隱含的青少年階段那種特有被家庭和社會制約之身不由己和無法逃脫的無奈與孤獨感,在《十八》裡沒有觸及,使此劇顯得更為溫馨與勵志,此並非缺點,實際上可能讓戲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問題是在於刪減人物與部分情節後,和貼近現實的處理需要,在改編時賦予人物行為更完整的動機與合理性,否則觀眾便會對人物行為感到困惑。無論如何,《十八》可說是清新小品,加上有潛力的新人,雖是在深秋時節演出,倒像給台南觀眾吹來一股春風。

然而在筆者看來,《十八》演出的含義絕不僅只於藝術水準和培養新人層面,對台南和台南劇場發展亦具意味和值得觀察之處。從台南人推出《十八》的用意與計畫,表示台南人在根留台南的想法上有其自覺意識與規畫,值得台南的劇場觀眾感到欣喜。

筆者的學生泰半都是台南人的粉絲與忠實支持者,倘若有機會參與演出幕後工作那更是令人驕傲的事了,因為這是南部學生能近距離接觸到最高水準的劇團。在去年台南人傳出搬離台南時,某日一位學生走進辦公室問「老師,你對台南人搬到台北有什麼看法?」我問「你有什麼看法?」,他說「我感覺好像被拋棄了。」台南人北移有其諸多無奈,筆者也略有耳聞,例如轉型為大劇場後需要巨大數量的觀眾是台南地區在有限時間裡難以達到的、主創者的正職工作在台北,南北奔波難以兼顧、加上無知的台南市政府不珍惜這個外台北難得的優秀專業劇團,吝於提供資源,白白拱手將台南人送給劇場團體多到溢出來的台北。只是這種結果對於台南這塊土地和台南劇場觀眾來說,恐怕的確會有類似前述學生的感受,因為知道台南人劇團終將變成一個由台北的導演、演員和設計,且針對台北觀眾市場而作的台北劇團,而對僅能在巡迴場看到原是台南在地的台南人劇團演出的台南觀眾而言,無疑是被「陌生化」了。

然而這是一個市場與在地藝文團隊文化責任的兩難習題,作為劇場觀眾與研究者的雙重身分,筆者的感受也是矛盾的,藝術家和劇團想要更上一層樓是觀眾之福,也期望地方劇團成為國家頂尖團體(雖然我相信在台南也能成為頂尖劇團,只是台南人恐怕無法等待客觀環境的逐漸改變),但筆者自十多年前研究台南人,看到它從生澀作品的小劇團到佳作連連的專業劇團,對台南劇場發展更有重要貢獻,這是台灣正逐漸在縮短南北差距的例證,也代表著過去政府的推行與補助政策和在地劇場人多年努力的成果,只是沒想到這種成果比想像中的脆弱,也不免令人沮喪。

從培養台南與南台灣專業的劇場人才來看,這個計畫似乎只想培養表演人才,筆者以為若要達到真正根留台南,台南人應慎重考慮將編導人才也放入該作品系列中。以《十八》來看,編導與設計群中九成以上是台北年輕劇場人,僅有演員以居住南部者為主,但編導與設計人才更是劇場發展的核心,雖然這種作法在一開始可藉由外來較有經驗的劇場編導做出質感較好的作品,但長期來看,卻是弊多於利,因為總使用空降部隊的結果是在地編創人才缺乏磨練機會(或者台南人只打算使用台北的編導,成為台北設計、台南製造的另類根留台南模式?),不管如何,都容易讓培養根留台南的劇場人才的想法變成虛晃一招,而實際成為台北年輕劇場新秀歷練之處,最後又重蹈現在台南人北移的覆轍?如此南北文化資源差距永遠沒有拉近的一天,也使此種計畫的成效最後又只停留在脆弱的成果。

《十八》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2/10/12 19:30
地點|台南市台南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