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台南人劇團成長的約定《十八》
10月
18
2012
十八(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2次瀏覽
林偉瑜

《十八》改編自日本劇作家宮本浩司得獎之青少年劇本《瑪麗亞》(又有譯名《十八歲的約定》),是台南人劇團的「台南人青年劇場系列作品」計畫所推出的第一號作品,主要是為培養與提供南台灣專業表演人才磨練的機會,該戲邀來目前就讀台大戲劇系的澳門學生莫家豪改編與導演,演員組成則是該團「南台灣專業劇場表演人才培訓計畫」中的儲備演員。名為《十八》看來是為了更凸顯原劇中的教育意義,也一語雙關的蘊含鼓勵這批劇場新生力軍的意味。

《十八》講述將滿十八歲的女孩夏雪搬入台北公寓第一天,便陸續有自稱為前房客和鄰居的陌生人造訪,以諸多藉口賴著不走。後其繼母造訪,透露十多年前夏母攜夏雪搭機到日本挽救失敗婚姻,途中飛機失事,母親與乘客因保護女孩喪生。夏雪轉而怨恨父親,拒絕其父和繼母關愛的同時,也對生命失去熱情。就在陌生人想介入女孩生活,女孩與之發生衝突時,一喬扮水電工的天使介入,帶領劇中人回到飛機事故發生過程,原來陌生人為捨命相救的母親與乘客,他們轉動生命音樂盒僅為她換來十八年生命,因而在夏雪十八歲生日當天到來希望找到音樂盒並轉動以延續她的生命,在瞭解自己被救過程後,夏雪重拾對生命的愛與熱情並轉動音樂盒。

雖說是新手上路,整體演出已初具專業質感,尤其舞台設計簡樸而有效率,左高右低的夏雪公寓布景片在拉開窗簾後顯現出座艙窗戶,不僅輕巧的轉化成向上飛翔的機艙,也為觀眾帶來視覺驚奇。儲備演員則是全劇另一個可讚美的部分,不矯作而有自然之風,甚為賞心悅目。首演幾乎座無虛席,且多為學生族群,會後更有七八成觀眾留下全程參加座談,顯示台南人雖然這兩年在南部的大劇場票房上頻頻受挫,以年輕人為主的小劇場號召力仍在。

唯一較明顯的弱點是在改編的細緻度上。改編後的《十八》做了不小的更動,除了時空與人物變動,亦削減原劇的荒謬和超現實感,讓情節與人物更貼近現實生活,把意涵更聚焦於主角領悟生命中的愛和重生;原劇隱含的青少年階段那種特有被家庭和社會制約之身不由己和無法逃脫的無奈與孤獨感,在《十八》裡沒有觸及,使此劇顯得更為溫馨與勵志,此並非缺點,實際上可能讓戲更容易為觀眾所接受。問題是在於刪減人物與部分情節後,和貼近現實的處理需要,在改編時賦予人物行為更完整的動機與合理性,否則觀眾便會對人物行為感到困惑。無論如何,《十八》可說是清新小品,加上有潛力的新人,雖是在深秋時節演出,倒像給台南觀眾吹來一股春風。

然而在筆者看來,《十八》演出的含義絕不僅只於藝術水準和培養新人層面,對台南和台南劇場發展亦具意味和值得觀察之處。從台南人推出《十八》的用意與計畫,表示台南人在根留台南的想法上有其自覺意識與規畫,值得台南的劇場觀眾感到欣喜。

筆者的學生泰半都是台南人的粉絲與忠實支持者,倘若有機會參與演出幕後工作那更是令人驕傲的事了,因為這是南部學生能近距離接觸到最高水準的劇團。在去年台南人傳出搬離台南時,某日一位學生走進辦公室問「老師,你對台南人搬到台北有什麼看法?」我問「你有什麼看法?」,他說「我感覺好像被拋棄了。」台南人北移有其諸多無奈,筆者也略有耳聞,例如轉型為大劇場後需要巨大數量的觀眾是台南地區在有限時間裡難以達到的、主創者的正職工作在台北,南北奔波難以兼顧、加上無知的台南市政府不珍惜這個外台北難得的優秀專業劇團,吝於提供資源,白白拱手將台南人送給劇場團體多到溢出來的台北。只是這種結果對於台南這塊土地和台南劇場觀眾來說,恐怕的確會有類似前述學生的感受,因為知道台南人劇團終將變成一個由台北的導演、演員和設計,且針對台北觀眾市場而作的台北劇團,而對僅能在巡迴場看到原是台南在地的台南人劇團演出的台南觀眾而言,無疑是被「陌生化」了。

然而這是一個市場與在地藝文團隊文化責任的兩難習題,作為劇場觀眾與研究者的雙重身分,筆者的感受也是矛盾的,藝術家和劇團想要更上一層樓是觀眾之福,也期望地方劇團成為國家頂尖團體(雖然我相信在台南也能成為頂尖劇團,只是台南人恐怕無法等待客觀環境的逐漸改變),但筆者自十多年前研究台南人,看到它從生澀作品的小劇團到佳作連連的專業劇團,對台南劇場發展更有重要貢獻,這是台灣正逐漸在縮短南北差距的例證,也代表著過去政府的推行與補助政策和在地劇場人多年努力的成果,只是沒想到這種成果比想像中的脆弱,也不免令人沮喪。

從培養台南與南台灣專業的劇場人才來看,這個計畫似乎只想培養表演人才,筆者以為若要達到真正根留台南,台南人應慎重考慮將編導人才也放入該作品系列中。以《十八》來看,編導與設計群中九成以上是台北年輕劇場人,僅有演員以居住南部者為主,但編導與設計人才更是劇場發展的核心,雖然這種作法在一開始可藉由外來較有經驗的劇場編導做出質感較好的作品,但長期來看,卻是弊多於利,因為總使用空降部隊的結果是在地編創人才缺乏磨練機會(或者台南人只打算使用台北的編導,成為台北設計、台南製造的另類根留台南模式?),不管如何,都容易讓培養根留台南的劇場人才的想法變成虛晃一招,而實際成為台北年輕劇場新秀歷練之處,最後又重蹈現在台南人北移的覆轍?如此南北文化資源差距永遠沒有拉近的一天,也使此種計畫的成效最後又只停留在脆弱的成果。

《十八》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2/10/12 19:30
地點|台南市台南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